對聯,也稱楹聯、楹貼,俗稱對子,是我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瑰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它有著很高的實用性、藝術性。其內容豐富、技法巧妙、應用廣泛,非其他文體所能比。
老子曰:“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對聯藝術凝聚了中國古老的唯物辯證理論,對聯的出句(即上聯)和對句(即下聯)就是互對互立、相反相成的陰陽關係,它們代表著事物的兩種因素、兩個方麵,即陰陽、剛柔、平仄、急緩、清濁、升降、遲速、揚抑等,體現了對聯這一傳統文化的藝術美、對稱美和建築美。
關於對聯的起源,眾說紛紜,較為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是:先秦時期,民間就有了在門前掛桃符的習俗,目的在於驅鬼除邪。到了宋代,人們已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將乞求吉祥或驅鬼避邪的聯句寫在紙上或貼在門上。從此,桃符演變成春聯。
對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了上古書籍中的對偶句的影響。對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如《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都是工整的對偶句。到了隋唐以後,在詩人們的參與下,對聯藝術得到了弘揚。
千百年來,在中國古代文人創作和民間創作的過程中,流傳著許多妙趣橫生、寓於哲理、充滿睿智又意味深長的對聯和對聯故事。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讓廣大青少年從中受到影響和熏陶,提高必備的文學素養,我們特編寫了《飽含智慧的對聯故事》。
本書精選了中國民間的兩百餘個對聯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展現了智者的高尚情懷和名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有的歌頌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純樸感情和創新精神,有的描寫了士大夫的閑情逸致,有的抨擊了惡人的醜惡言行,有的蘊涵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到中華語言神奇的魅力,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