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在古代,人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認為某些自然災害和生老病死現象是神鬼在作怪,便在春節時用傳說可以“驅鬼避邪”的桃木製成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木條,在上麵寫上“滅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話,把它釘在大門兩旁。這樣的木條,人們把它稱作“桃符”。
公元964年春節時,後蜀國君孟昶(919-965)要翰林學士作詩句題寫桃符,他命一個名叫辛寅遜的學士為自己寢門的桃符題詩。辛寅遜擬出詩句後,孟昶覺得詩句文辭欠佳,很不滿意,便自己拿起筆來,親自寫了一聯詩: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兩句詩,對偶工整,含義明白,而且首尾二字連起來便是“新春”,很適應春節的氣氛。孟昶把這兩句詩分別寫在兩條桃木板上,一左一右,嵌綴在寢室門旁。
孟昶題寫的這一聯桃符詩句,後來被人們公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公元965年,後蜀國為北宋所滅。孟昶歸降了北宋,被封為秦國公,當年就死去了。但是,他首創的春聯習俗卻一直在我國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王羲之防盜聯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303-361或321-379)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正值年終歲尾,於是書寫了一副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副,讓家人再貼出去。
這副寫的是:
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春聯,唯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副,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然後把上半截張貼於門上。
於是,這副對聯便成了: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對聯。可來人在月色下一見這副對聯寫得太不吉利,心想,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副充滿凶險預言的對聯取回去張貼啊,隻好歎口氣,趁著夜色溜走了。
大年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對聯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已變成了: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油車工考倒李白
六月打麻車車工眼看汗淋若矢
寒冬拉纖船船夫踩冰冰破似浪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762),因不能見容於權貴,棄官到處遊曆。
一天,他來到浙江新安更樓底村,剛進村口,耳邊傳來一陣陣震耳欲聾的“嘭嘭”聲。李白止步,見是一座大油坊,便坐在大油坊前的老槐樹下歇息。
這時,油坊裏走出一名年輕的油車工,打著赤膊,渾身汗水淋淋,也跑到大槐樹下乘涼,一看旁邊有一個陌生人相貌堂堂氣宇不凡,便問道:“先生尊姓大名?”
“我麼?就是那個在金階玉殿上醉寫嚇蠻書的狂人。”李白頗為自負地答道。
“啊呀,原來您就是名聞天下的大詩仙李白!”油車工忙奔回油坊,一手端來一碗白開水,一手提著一壺酒,對李白道:“我是個粗人,想班門弄斧,出個上聯請您對對。對得出,這壺米酒就給您解渴;對不出,您就隻能喝這碗白開水了!”
李白早已口渴,正想喝杯好酒解渴消倦,一聽對對,心想:“這個打油工能有多大能耐?這壺酒我喝定了!”便把手一揮說:“那你趕快出上句吧。”“好。”油車工指著渾身如注的汗水說出上聯:
六月打麻車車工眼看汗淋若矢
李白聽罷,反複念了數遍,越念越覺得難對,因為這副聯中有人、有景、有事、有官名(“汗淋若矢”諧官名“翰林學士”),還是一副頂真聯,這一時之間以何為對?他不由站起身來,急得團團亂轉。
“哈哈,虧你是個大詩仙!我看,你隻能喝白開水!”油車工提著一壺酒徑自回油坊去了,弄得李白尷尬不堪。
翌年隆冬,李白隨同一位詩友,當朝兵部侍郎乘船重遊新安江,再次路經更樓底村,聽到油坊裏“嘭嘭”的打油聲,又想起了去夏被油車工難倒的事。這時,八名船工正弓腰駝背,踩著冰層,吃力地拉著客船往前而行,被踩碎的冰層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如同銀浪蕩漾。李白觸景生情,產生了靈感,忙叫停船。他奔進油坊,找到油車工對出了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