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嫂端午趣對
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
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糍粑
李調元是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自幼聰明過人,能詩善對。有一年端午節,他的三嫂在廚房忙著準備過節吃的粽子。小調元嘴饞,還沒開飯就向三嫂討要粽子吃。三嫂平時很喜歡這個才思過人的小叔子,便隨口吟了一個句子讓李調元對:
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
李調元在廚房裏東瞅西看,見廚房有噴香的油炸糍粑,又嚷嚷著要吃糍粑。三嫂說:“你的對子沒有對出來,什麼東西也不能吃。這糍粑是我昨晚半夜才舂好的。”李調元靈機一動,對道:
三更三點三嫂簷下偷糍粑
三嫂聽了,並沒有馬上給他粽子吃,卻說:“對得還不錯,隻是那個偷字要改一改。”
李調元把頭一歪,說:“那討字也要改一改。”
於是,叔嫂各改一字將對聯改成:
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
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糍粑獨眼探花劉鳳誥
獨眼豈可登金榜
半月依舊照乾坤
清代有名的詩人劉鳳誥(1760-1830),少年時非常勤奮好學,隻要是他讀過的詩文,都能熟記於心。他說話做事都很有條理。
劉鳳誥在考取進士時是一甲第三名,通稱探花,也就是說他是皇帝欽點的探花,天子門生。傳說在金鑾殿考試時,乾隆皇帝見他是個獨眼,心裏很不高興,便不想要他了,可是又怕看錯了人,漏掉了人才,猶豫了好半天,後來出了一句上聯:
獨眼豈可登金榜
劉鳳誥聽了以後,不急也不惱。他想,我不能就這樣讓皇帝小看我,於是答道:
半月依舊照乾坤
此聯的意思是說月亮也不總是圓的,可即使是半個月亮,它的光芒也能普照大地。其實他的真正意思是:自己雖然是獨眼,但仍舊可以為國盡力。
乾隆皇帝聽了,心裏很讚賞他。劉鳳誥終於通過了皇帝的考試,可以為國家出力了。
生日年紀成壽聯
十一月十一日
八十春八十秋
劉鳳誥是清代的文學家,寫得一手好字,雖然滿腹學問,但人挺隨和、風趣,沒有架子。有一個老壽星仰慕劉鳳誥的大名,這天,買了名貴的紙來到劉府,想請他給自己寫一副壽聯。老壽星來訪時,劉鳳誥正在書房寫字,一聽來意,滿口應承下來。
老壽星問:“我什麼時候來取您的墨寶?”
劉鳳誥說:“老先生,大老遠的,不用再跑了,我馬上就寫。”老人非常高興,把紙恭恭敬敬地展鋪在條案上。
劉鳳誥用筆蘸足了墨,問道:“請問,生日是哪一天?”
“是十一月十一日。”老人答道。劉鳳誥毫未遲疑,寫了上聯: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我的天,這就寫上了?可惜了這上好的紙。這詞兒誰不會呀?做壽時難道就掛這個?還沒容老人歎息,劉鳳誥又問:“請問,貴庚多少?”
“八十歲。”老人答道。
劉鳳誥又寫出下聯:
八十春八十秋
這時,老人才體會出,這對子看似通俗,卻作得新奇別致,於是連聲說“謝謝”,高高興興地拿走了壽聯。
林召棠聯對趣事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會魯肅江南士子盡寒心
林召棠(1786-1872),字愛封,號芾南,諡文恭,廣東吳川人,十七歲為秀才,學使稱讚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及第。
有一次,林召棠中狀元後,告假回家省親,路經蘇州,投宿廣東會館。會館主人宴請林召棠,請來一批蘇州才子作陪。在座的蘇州才子看見林召棠衣著樸素、談吐無華,便懷疑他的“狀元”之才,以蘇州的關帝廟欠缺一副對聯為由,請他揮毫題對。林召棠看出蘇州才子的意圖,頷首微笑,也不推辭。隻見他飽蘸濃墨,一揮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