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因為懂得(2 / 2)

“不可。”蔡琰立即拒絕了曹公的好意,“文姬覺得這樣不好,畢竟男女有別。這樣麵對麵親授,有所不便。不如勞駕曹公送些筆墨紙硯來,文姬自己動筆即可,書寫完畢,交於曹公。”

“好好好,文姬說得對。曹某考慮問題不及文姬妥當,就按照你說的辦吧。”

曹公走後,即命人送來許多文房四寶。蔡琰看了,都是上好的筆墨紙硯。

摸著那熟悉的毛筆,清香的墨汁,蔡琰仿佛回到了年輕時的讀書時光。

她倒了杯茶,坐在椅子上,思緒慢慢回到多年以前。

那時,自己與父親,衛仲道等人一起讀書,寫字。書香墨香茶香,談笑風生,多麼快樂。如今,隻剩自己一人,孑孓獨立,好不孤單!

寫字。她拿起久違的墨塊,在寬大的硯台上仔細研磨。一邊研磨,一邊回憶,想著自己要書寫的內容。

首先書寫的是司馬遷的《史記》。

蔡琰開動腦筋,苦思冥想,從“本紀”開始書寫。秦始皇,項羽……這些帝王,她都記得清清楚楚。“表”——秦漢以來的大事,她也記得八九不離十。“世家”嘛,是一些著名人物,其中的孔子是她記憶最清楚的。“列傳”裏麵,也隻記得為數不多的幾個了。

如果說寫《史記》是一件令人費腦子的活,那麼,回憶書寫《詩經》就是一件令蔡琰輕鬆愉快的事了。

《詩經》裏麵的詩詞,蔡琰篇篇都背誦得滾瓜爛熟。且《詩經》文章雋永,朗朗上口。所以,蔡琰寫《史記》時,需要凝神靜思,搜腸刮肚,寫《詩經》時,隻覺得那些優美的詞句,如同小溪流水,汩汩地從心底往外冒。

每天,當蔡琰寫字寫累了,她就拿出古琴或者琵琶,坐在室內彈琴。琴聲寄托著她的思念,她對於已經逝去親人的懷念,以及對於留在匈奴的兩個兒子的思念。

曆經數月,蔡琰憑著驚人的記憶力,終於默寫出了四百多篇文史書籍。

書寫結束後,她又花了十幾天時間,把全部書稿重新看了一遍。這才讓人通知曹公,蔡琰已經把自己能夠記憶出來的書籍全部寫下來了。

曹公一聽,大喜過望,趕緊叫人來把蔡琰已經寫好的四百多篇文稿都拿過去,然後請有關資深文化人士一一過目。曹公一開始並沒有對大家說出文稿的書寫者是誰。

曹公的謀士,幾位資深儒學大家看了之後,都連連豎起大拇指,誇讚道:“奇才,奇才!能夠單憑記憶,默寫出如此多的篇章,一般文人絕對是不可能的。”

曹公在一旁道:“此人還在匈奴待了十二年呢。這十二年裏,肯定沒有摸過漢朝書籍了。”

大家一聽,更加感慨佩服:“是啊。咱們天天在故紙堆裏徜徉,與這些文章天天見麵,也未必能夠默寫出如此多的文章啊。”

“你們知道這些文章的默寫者是誰嗎?”曹公這時問大家。

大家當然不知道。

“是一位女才子,蔡文姬。”

“誰是蔡文姬?”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名字。

“你們聽說過前朝大儒,中郎將蔡邕嗎?”曹公問。

“蔡邕……誰人不知啊?大名鼎鼎中郎將,被無才小人王允害死了。”眾人道。

“這蔡文姬,就是蔡邕的女兒。”曹公道出了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