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魂歸藍田(1 / 1)

蔡文姬謝絕了曹操將她留居長元的美意,與董祀一道前往長安。

長安東西為八百裏秦川,流經渭河,土地肥沃,是關中糧倉。

長安西部的眉縣,曾為蜀國屯田基地。諸葛亮屯田五丈可謂原家喻戶曉。當然這與諸葛亮死在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壯誌未酬身先死”的精神有關。

與五丈原相對稱之地藍田,接納了布衣躬耕的一代才女蔡文姬。

此後,長安屯田都尉董祀,率數千名官兵在此複耕生產。因為戰亂,大多農田荒廢了。為了鼓勵複耕生產,他鼓勵官兵與當地女子婚配,壯大屯田隊伍。

這種屯田方式,類似於現代的“建設兵團”。

招募流民屯田,分給無主荒地,貸給耕牛以助恢複生產。關中在李傕、郭汜之亂中,流入荊州的有十多萬戶。後來聽說家鄉恢複了秩序,紛紛回家,形成了軍隊地方為一體的屯田生產形勢。隻一、二年時間,農業生產得到了恢複。不僅解決了長期緊缺的軍糧,各地收獲的穀糧,達數千萬斛之多。

曹操十分高興。他充分肯定了屯田的功績說:“因此大田,豐足軍用,剿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蔡文姬與董祀的第三次婚姻,一開始大家都沒有看好。認為他們不可能長久。但是,董祀與蔡琰,畢竟有過最初的青梅竹馬。雖然中間有十幾年分離,各自另外有過婚姻。但他們年少時建立起來的純真友誼和愛戀,最終使他們的感情漸漸步入佳境。

蔡文姬之所以最終選擇長安附近的藍田作為自己後半生棲息之地,除了夫唱婦隨跟隨董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裏有父親的遺跡,是父親生前喜愛的地方。

一代名儒蔡邕,被迫跟隨董卓遷徙到長安後,有一次與友人外出踏青來到藍田。因喜愛藍田山光水色,環境優雅,風光旖旎,於藍田縣城東南二十裏的悟真峪口,修建別墅一座。藍田遂於這位大名鼎鼎的文豪結下不解之緣。

隨夫遷徙到藍田之後,因為同樣喜愛父親的故居,蔡文姬便與夫君把家安在了這裏。

遠離了都城喧囂的人群,遠離了嘈雜是非之地,蔡文姬一心著書習字,彈琴修性,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雖然,她依然想念自己在匈奴的兩個兒子,常常會麵向北方涕淚潸潸。

很快地,她與董祀又孕育了新的生命。一兒一女相跟著來到這個世界。

忽一日,雄霸一方,企圖統一中國的亂世英雄曹公,帶領他的軍隊長途征戰到達這裏。當他率領大軍走出潼關之後,望見前麵有一處樹木萋萋,極其茂盛,便問手下:“那是什麼地方啊?”

手下人答曰:“這裏是藍田。蔡中郎之女文姬就住在此處。”

曹公聽聞如此,就命軍隊先行,自己僅率領百餘騎侍,下馬走來,登門拜訪蔡文姬。

此處是一個依山傍水秀美靜謐的小山村。這裏距號稱中國第二敦煌,千佛之國的水陸庵,僅數裏之遙。

曹公到達後,也連連讚歎:此處真乃神仙居住的好地方。

蔡文姬夫婦聞聽曹公來見,急忙出門迎接。

禮畢,文姬把曹公引進書房。

此時,文姬正在揮毫潑墨,書寫《悲憤詩》的第二首。

文姬奉上茶水之後,曹公站在書房內瀏覽。

曹公偶見書房內選掛著一幅碑文圖軸,便彎腰側身仔細觀看。之後,他便指著蔡邕在石碑背麵題的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問蔡琰:“這是蔡公書寫的嗎?”

蔡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正是家父所寫。”

“此八字何意也?”曹公捋著胡須問。

“此題詞含義為:絕妙好辭。”蔡琰遂把題詞的含義詳細解釋一番。

“好一個‘絕妙好辭’!”曹公聽罷豎起大拇指:“蔡中郎絕妙題詞。”

曹公詢問了文姬和董祀的飲食起居。文姬答曰:“琰與夫君定居此處,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樂不思鄉也。”

“好,好。隻希望文姬多多著書,多多寫史。把我們大漢朝的曆史留給後人,讓曆史評說。”

從此,文姬與董祀平靜地生活在藍田,養育著自己的兒女,度過了平靜而又幸福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