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會有從人生舞台上謝幕的一刻,淡然地麵對生活,萬事皆緣,隨遇而安。人世間,來時兩手空空,去時亦是空空兩手。你能說財富永遠是自己的,你能說自己長生不老嗎?因此,人生路上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也沒有什麼永遠的。要學會放棄,一切順其自然。
古語說得好,“盡吾誌而不能至者,無悔也。”當我們在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時,隻要做到“盡人力”,就可以滿足了,至於以後的成敗得失,就不必耿耿於懷,這樣才能過得灑脫,活出人生的大智慧來。有句話說得好,“在順其自然中努力獲取,在努力中順其自然發展。有欲望的努力,而不強求欲望都變成事實。”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事事都應該在順其自然中努力獲取,在努力中順其自然發展。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會漸漸清朗,思想也會減輕許多負擔,胸懷變得像大海一樣,裝得下四海風雲,容得下千古恩怨。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
佛家言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於是,佛家認為,放下也是一種境界。有一座著名的禪宗寺院,寺前有一道山溪,終年流水淙淙,遊人欲進寺門,必須經過一座古老的廊橋,穿行於廊橋,行畢抬頭便見門楣上有三個醒目的大字,即“放下著”。“放下著”是一句禪語,《禪意與化境》中寫道:“放下你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直舍去,舍到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然而,大千世界,充滿誘惑;芸芸眾生,六根不淨。塵世中人,又有多少人能參悟出這種境界呢?即使悟到了,又有多少人能有大魄力和大決心去抵製誘惑、放棄享受,安然接受這種境界?人生一世,麵對無限的誘惑與磨難,正是因為“放不下”,所以往往在放不放下、舍不舍得、包不包容之間猶豫、彷徨、煩惱。
心靈上的放下
有一次,坦山和尚準備拜訪一位得道高僧,但這位高僧卻住在幾百裏外的一座寺廟裏,過去需要走很遠的路,於是他決定盡早起身。
坦山和尚與陪伴他的小和尚一大早收拾停當後,便準備出發。這時,遠處卻傳來轟隆隆的雷聲,小和尚猶豫了,輕聲說:“快下大雨了,還是等雨停了再走吧。”然而,坦山和尚卻頭也不抬,拿著傘就出廟門了,邊走邊說:“出家人怕什麼風雨?”小和尚沒有辦法,隻好緊隨其後。雨越下越大,風越刮越猛,坦山和尚和小和尚撐著傘,頂風冒雨,相互攙扶著,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行進。前麵的道路越走越泥濘,幾次小和尚都差點滑倒,還好有坦山和尚及時拉住他。
就這樣,坦山和尚與小和尚一直艱難地行走著。突然,小和尚不再向前走,隻是兩眼呆呆地看著前方。坦山和尚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原來不遠處的路邊,有一位年輕姑娘正站在一片泥潭前麵躊躇不前,想必是怕跨過去會弄髒衣服。坦山和尚大步走上去說:“姑娘,我來幫你。”說完就把姑娘抱過了那片泥潭。
打這之後的路上,小和尚就不高興了,一句話也不說。傍晚時分,雨終於停了,天邊露出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尚與小和尚找到一家客棧投宿。直到吃完飯坦山和尚準備上床睡覺時,小和尚終於忍不住開口說:“我們出家人應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尤其不能接近年輕貌美的姑娘,你怎麼可以抱她?”“誰?哪個姑娘?”坦山和尚愣了愣,然後微笑著說道:“哦,原來你說今天路上遇到的那個年輕姑娘。我可是早就把她放下了,為什麼你還一直沒有放下呢?”小和尚頓悟。
所謂的“放下”,其實並不隻是放下我們手中的東西,更要放下我們心中的雜念,隻有在心中都放下了,才能夠真正做到無牽無掛,得到超然的感受。故事中的小和尚,他連碰都沒有碰過那個年輕姑娘,可心裏卻一直在惦記著,而坦山和尚則一開始就沒有沒有把她放在心上,所以抱起容易,放下也容易。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很累,其實並不見得是手中握著多少東西,而是心中惦念的太多,有太多的放不下。於是,我們很多時候也就像那位小和尚一樣,為著根本不必要的東西而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