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一種境界
放下是一種氣質,它能讓人收放自如;放下是一種品格,它能讓人寵辱不驚;放下是一種胸懷,它能讓人為了理想和信念,忍受一切,包容一切;放下更是一種境界,它能讓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將生死置之度外。
隻是我們作為普通人存在於這個天地間,就難免沾染了充滿名利與世俗的塵埃,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放下呢?又有多少人能時常懷著平淡和感激的心情,踏著白雲,吹著短笛,傾聽大自然的樂聲,達到忘記自我,忘記萬物的精神境界;有多少人能攤開空空無物的雙手,敞開如鏡明亮的心靈,把人世間金錢的聚散與官位的沉浮,看作同一草一木的枯榮沒有什麼不同呢?唐代詩人孟浩然,曾被人稱為是“洗削凡盡,超然獨妙”的大才子,本來多年潛居鹿門山,自詡:“此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何其清高,何其飄逸。然而,終因放不下心中的功名利祿,到四十歲時,還是下了山,跑到長安摸路子,托門子,一門心思圖個平步青雲、衣紫著緋。
人們常常自以為能夠做到完全放下,已經看清了世界和萬物的本來麵目,在麵對金錢、權勢、名利、美女這些世俗的誘惑時,蔑視、抨擊,口口聲聲要與之決裂,信誓旦旦要背離之,可是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心中裝著這些東西而割不掉、放不下。反之,一個心中當真了無一物的人,幽微的心湖是波瀾不驚、一片寧靜的。
“忍”並不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是“放下”。因為,隻要放下心頭的那把刀,就不用忍了,否則,那把刀遲早要開殺戒,不殺人就會殺自己。而放下了,也就無所牽掛了。某一天,當不再以固執己見來滿足自我期望為目的時,我們已經變得更具包容力、有氣度且更顯恢宏;某一天,當能夠做到不再畏懼失去,便能以更廣闊的心胸去看世界,去麵對周圍的人或事。在內心轉變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勇氣放下每一件曾經太過堅持、急於求成的事物,放下過去的偏見、現在的執著以及未來的野心,凡事都要學會自我滿足。
茫茫人海,坎坷人生路,雖不可人人皆大徹、大悟、大解脫,但若你能事事放下,不追究計較,便能得到心靈上的寧靜。
生命因放下而美麗
生命在六道輪回之間,有的人一世結的是善緣,有的人一生結的是惡果。於是,愛恨情仇、名利取舍牽絆著每一個人,使人們在痛苦中追尋著,笑也癡狂,悲也癡狂,不知何處是彼岸。有多少人在經曆了人世間的滄桑之後,開始思索自己的人生,如悠悠梵歌所唱的那樣:“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生命是一門藝術,我們一定要善於選擇。一個行囊,如果已經裝得太滿,就會很沉、很重,而背後的人則會很累。一個人的生命背負不了太重的行囊,也不能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漫漫人生路上。因此,麵對生命最正確的選擇,就是放下。隻有這樣,生命才能輕裝上陣,一路高歌;也隻有這樣,人才能走出煩惱的困擾,而其生命則會因此而更加美麗。
放下,而後重生
放下有時同於得與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種痛苦,也是幸福。因為隻有失去,空下的雙手,才能拾起新來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則是沒有慈悲。因此,每一個人都要懂得不僅要放自己一馬,還要放別人一馬,而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鑽牛角尖上,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遇到進退兩難的情況,爭取和放棄都不行,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此時,不如放棄,即痛痛快快地放手,將全部精力付諸一搏。放眼生活中,每個人想要追求的東西很多,若是把眼光都放在那左右為難、毫無意義的東西上,那麼這種糾纏就會是永不停歇的。有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拚命去追求的東西恰恰是自己應該放下的,而你卻如視珍寶般地執著追求著,到最後一切都成了虛無,隻留下一聲歎息。如果說執著是一種精神,那麼放下則是一種勇氣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