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簡單放下,輕鬆生活(4)(2 / 2)

人生有限,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漫無目的的事情之上。忙忙碌碌、終無所成的人生不屬於你。放下,或許你會因此而得到更多。

陶淵明的所處年代,正處於東晉末年,當時政局不安,各處戰亂,餓殍遍野。陶淵明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進入仕途。但天不遂人願,在經曆了一係列打擊之後,歸隱田園。後來,為了養家糊口,在叔父的介紹下,當了彭澤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督郵來視察。然而,這名督郵是一個粗俗、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陶淵明前來拜見他。

陶淵明收到通知後,即刻對這種粗俗、傲慢且沒有真才實學的上司很是鄙夷,但身為下屬的他也隻得馬上動身。看到陶淵明正要去拜見督郵,他的下屬趕忙攔住他說:“參見這位督郵大人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麵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道:“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鬥米的官餉,向這樣粗俗、傲慢的人彎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隻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而結束了自己十三年的仕途生涯。

退隱之後,陶淵明過起了“桃花源”般的好日子,開荒種田,自給自足。在這樣的生活中,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最佳的生活寫照。

很多人隻看到了陶淵明歸隱山林的心願,卻沒有讀出他複得返自然的深意。陶淵明詩中有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由此可見,心掙脫了樊籠,人就得返自然、歸大道,至於是不是隱居山林則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為陶淵明掙脫了世俗的樊籠,放下了那個喧鬧的世界,才終得以享受最為愜意的田園生活。

放下,生命將更美

在世俗社會這個大染缸中,各種名利與情欲已經蒙蔽了很多人的心。為了尋求安逸的生活,在各種名利的爭奪中爾虞我詐、妒忌仇恨,使原本純善至美的心靈消失得無影無蹤。大家生活在這個時代,就都會有一些自己執著的東西,如金錢、夢想、權利、愛情……但當大家過於執著了,它們便會成為自己心中的負擔,讓自己越來越累並且傷痕累累,因為盲目的執著會讓自己迷失方向,變得患得患失。而大家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輕鬆一些,過得簡單、舒心一些。放下,這是大家能夠給自己的恩惠。

要真正學會放下,必得有寬廣之胸懷;要具備磊落之行止,必得有高遠之誌向;要擁有進取之心態,必得以熱切之心入世,以淡泊之心出世。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完全放下,經得起時光的流逝,歲月的雕琢,經得起人世間的一切恩怨情仇。

俗話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人生之不如意如手中氣球,放開便知其能飄至九霄雲外;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放下才能品出其清甜和香鬱。敞開心扉,聽天籟之音,用身感受,用心領悟,做個“登山情滿於山,觀海情溢於海”的雅士,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樣的人生難道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