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現從本質上揭露了平常的動機理論(集中在缺失性需要上)的局限性,而且指出了“超動機理論”(成長性動機和自我實現的理論)的必要性。
我已經描述過存在愛和缺失愛相互對照的動力學。在這裏,我隻想把人的這兩個對照組作為例子,闡明上麵做出的一些結論。
存在愛能順利進入意識,並且受到完全的喜愛。由於它是非占有的、最喜歡的而不是需要的,因此,它不會造成煩惱,實際上它總是提供愉快的。
存在愛從來不會被充分滿足,它可能是沒有盡頭的喜愛。它總是無限增大,而不是消失。它是內在的快樂,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存在愛的體驗經常被描繪成和美感體驗或神秘體驗相同的東西,並被描述成具有同樣的作用。
體驗存在愛的心理治療作用和心理促進作用是非常深刻而廣泛的。它的作用同健康母親對嬰兒的完全的愛,同一些神秘主義者所描繪的上帝的無私的愛,在性格上的作用是類似的。
超越了懷疑陰影的存在愛是比缺失愛(一切存在愛者對此以前也都體驗過)更豐富、更高尚、更有價值的主觀體驗。這種優勢也被我的年齡較大的研究對象報告過,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以不同的結合同時體驗著兩種愛。
缺失愛能夠滿足。“滿足”的概念則不適用於另一個可羨慕的、可愛的價值的羨慕愛。
存在愛中隻有極少的焦慮、敵視,從對於人的實際效果來說,甚至可以認為它們是不存在的。當然,在這裏可能是在為別人而焦慮,而在缺失愛中,則總是有一定程度的焦慮和敵視。
存在愛者彼此之間,是比較獨立的、更多自主的、較少嫉妒和威脅的、較少需要的,是更獨特的、更無私心的,但同時又是更熱心於幫助別人自我實現的,更為別人的成就而感到高興的,是更利他的,更慷慨的,更培育人的。
存在愛能夠最真實、最深入地知覺別人,正如其中的情緒意動反應一樣多。這一點是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並且經常為其他人的晚期體驗所證實,就是說,他們完全不同意“愛使人變成瞎子”這種粗俗的陳詞濫調。我自己也認為不愛才使我們變成瞎子。
存在愛能創造合作者,存在愛給他一種自我意識,一種自我認可,一種愛的價值感,所有這些使他能夠成長。沒有存在愛,人不知還能有無可能完善發展。
影響健康成長的衝動
我們通過基本需要理論的概述,有必要對本能理論進行重新審議,這不僅要求區分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健康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需要,而且,還因為我們不應無限期地推遲對某些有關問題的重新考察,這樣那樣的一些基本需要的理論問題已經無法再回避下去了。例如,隱含的對文化相對論的排除的問題,隱含的關於體質給定價值的問題,以及條件反射作用範圍的必然縮小等等問題。
總之,有相當數量的其他理論的、臨床的和實驗的研究,它們都一致指出,本能理論需要重新審議,或者以某種形式恢複它。這些都使我們不得不懷疑當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於人的可塑性、靈活性、適應性以及他們學習能力的過分強調。人似乎有遠比現代心理學所估計的更強的自主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例如,坎農的體內平衡概念,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愛好,或自由選擇,或自助餐廳的實驗;利維的本能滿足實驗,以及他評論母親過份溺愛孩子的著作。
各種心理分析研究發現,對孩子大小便訓練的過分要求和急於給孩子斷奶,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負麵影響。
大量的觀察資料使主張循序漸進的教育家、幼兒園工作人員以及應用兒童心理學家,在接觸兒童過程中傾向於實行一種更寬容的製度。
由動力論者、突生進化論者、現代實驗胚胎學者以及像哥爾德斯坦這樣的整體論者,提供的大量神經病學和生物學的資料,涉及到機體在遭受損壞後自發的再調整。
所有己有的和正在進行的探討,都極力堅持我們的機體有更強的自我保護、自我指導和自我控製能力,從而也比一般認可的更值得信賴。
此外,我們還可補充一點,各種正在的發展已表明,有必要從理論上假定機體內有某種積極生成或自我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同於機體內自我保存、自我平衡或體內平衡等,也不同於適應外界刺激的傾向。這種生長或自我實現的傾向,曾經由亞裏士多德、伯格森和其他許多哲學家以多種模糊形式所假定過。在精神病學家、心理分析家以及心理學家中,哥爾德斯坦、蘭克、榮格、霍尼、弗洛姆、梅、羅傑斯也都感到有必要提出這種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