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篇新聞,報道的是哈爾濱市一位71歲的老人,每月有2200元的退休金,有單獨的65平方米的兩室一廳住房,家中雇有一保姆,每月費用450元,由兒女共同承擔。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老人卻以無人贍養的名義起訴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必須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對自己進行精神安撫。老人在材料中寫道:“我沒有物質上的贍養要求,我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求兒子給予我錢物。但我要求兒子關心、體貼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周末保姆休息時,應來探望我、照顧我,不應留我一人在家。此外,平時要來電話詢問我的有關情況。”
常回家看看老人,不但關心老人的衣食住行,還要關心老人僅有的一點精神需求。讓老人過得開開心心,健健康康。
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們年輕時不能真正懂得父母的心,但是有一天,當我們自己也成為父母的時候,就能夠深切體會到那種濃濃的愛子之意。而當我們真正懂得了父親的心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頭發開始變灰、變白,他們的腰身日益彎曲,他們的臉上布滿皺紋……
中國有句古話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做子女的可能無法遵循這樣的古訓。如果你不在年老的父母身邊,請尋求一種妥當的方式來安慰父母孤獨落寞的心靈。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巨大的遺憾總會發生在一些人身上,倘若你還幸福地擁有父母之愛,那麼,請別忘了,抽出你的百忙時間,“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談談”……
皮膚也有饑餓感,常常擁抱家人
在1958~1961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洛曆時3年,提出了人會產生皮膚饑餓的觀點;並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所謂皮膚饑餓是指由於缺少與人的親密肢體接觸而使身心感到不適的一種現象。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麵對的生存和發展壓力越來越大,“皮膚饑餓”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普遍。其實,無論男女,無論外表多麼強悍,內心都渴望被他人關愛,被他人擁抱著安慰。
當人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的擁抱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安全感、讓孩子停止了哭泣。同時,父母也因為擁抱而感到放鬆、滿足和愉悅。心理學家哈洛指出,親子關係和生命連接的主要特征並不是提供食物,而是通過親密的身體接觸使雙方都得到安慰。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需要擁抱,擁抱是人類難以放棄的原始本能。
此外,擁抱是讓人擁有陽光性格的一種途徑。國內外眾多人類行為學家都確認,一個孩子如果在母親的擁抱中成長起來,那麼他的性格和智力都會發展得很好;而缺少媽媽擁抱的孩子則大都會性格孤僻,心理和智力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麵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心智尚在成長中的孩子需要擁抱,心智健康、完善的成年人同樣需要以擁抱作為生活的支持。
在心理學領域,擁抱甚至被用來治療某些心理障礙。心理學家們認為擁抱是精神強心劑,長期缺少和人的擁抱,人會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冷漠。
西方人認為:一個長期不被別人擁抱的人,是孤獨的;一個長期不去擁抱別人的人,是冷漠的,其感情也是枯竭的。擁抱是人類的本能需求,對人有很多益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說過:“擁抱是非常美妙的,它可以消除沮喪,使人體免疫係統的效能提高;還可以趕走倦怠,為生命注入活力、讓人變得更加年輕。在家庭中,每天的擁抱將能加強關係及大大地減少摩擦。”
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國,很多人受“克己複禮”的傳統觀念影響,和家人擁抱的次數微乎其微。
張學友在參加《藝術人生》時提到,母親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支柱,更是自己心靈最後的庇護港灣;然而他卻在不惑之年才第一次擁抱了母親,而且下了一個月的決心。他說自己很遺憾這個擁抱來得太晚了。
對於男人來說,或許他們的情感往往是內斂的,因此不善於去用肢體語言表達。但是作為心思細膩的女人,是一個家庭裏最具柔性的角色,你對父母的關愛和感激,對孩子的疼愛和鼓勵,對丈夫的憐愛和支持,都可以通過你的肢體語言來表達,給父母一個擁抱,給孩子一個愛撫,給丈夫一個香吻,都會讓他們感到來自你的溫暖,讓他們饑餓的皮膚感到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