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包容即看開:放棄該舍棄的,收獲該得到的(2)(1 / 3)

最後,馬寅初依靠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等到了國家為他平反的那一天,而他的人口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

高官顯位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得之則欣喜若狂,失之則失魂落魄、不知所往。馬寅初沒有被名利與打擊所羈絆,他用寵辱不驚和去留無意詮釋了失意時的氣度與修養。

實際上,人生總會有缺損與遺憾,用一顆平靜的心來看待世事的變化,就不會和他人做無謂的攀比計較,而是會倍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靜下心來細數你所擁有的東西,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擁有很多值得珍視的東西。

【包容術】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取得了一點成績不意味著前途一帆風順,遭受了挫折也不意味著前途暗淡無光。正確地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得意而不驕狂,失意而不失誌,這樣才能在社會的磨礪中有所曆練,人生也將獲得不一樣的精彩。

用忘懷填平傷害的窪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遭受一些傷害,但不是所有的傷害都要記住,以至於睚眥必報,要學會忘記並善於忘記。寬容大度者不僅會將怨憤忘得一幹二淨,而且還會用熱誠去填平生活中的窪地。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遭受傷害是不可避免的。智力成果被他人奪走,取得的成就被刻意貶低,感情出現裂痕,關係突然破裂……數不清的煩惱與陰謀讓我們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換回的是悲痛與傷害。若與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冤冤相報”,便會讓自己陷入了功名、利祿以及感情爭鬥的惡性循環之中。

在智者看來,一切皆是浮雲,人們應當學會忘卻,不必對所有事情都耿耿於懷。傷害導致了怨恨,一味地憎恨隻會徒增煩惱與痛苦,使人們失去生活的樂趣,無論有多少正當的理由,憎恨總是一味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的毒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讓人生活得灑脫,內心沒有任何困惑,美好的生活才能展現於你的麵前。

正如智者所說的:把別人帶給自己的痛苦與傷害刻在沙灘上,讓它們在潮起潮落瞬間變得了無痕跡;將別人的關心與愛護刻在石頭上,任憑風吹雨打永不消退。這就是包容別人,從容自己的一份情懷。

阿裏是一個著名的阿拉伯作家,某次他和兩位朋友吉伯、馬沙一起外出旅行。當三個人經過一處山穀的時候,馬沙一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墜入山穀。吉伯急忙一把拉住了他,將他救起。於是,馬沙便在山穀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一句話: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之後,三人便繼續前行。幾天以後,當他們趕到一處河邊時,吉伯與馬沙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爭吵起來。一氣之下,吉伯竟用力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於是跑到沙灘上又寫了一句話: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當他們旅行結束之後,阿裏對馬沙的行為感到不解,便試著詢問馬沙為何要將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而吉伯打他的事卻寫在沙灘上呢?馬沙答道:“吉伯救了我的命,我會永遠銘記於心。至於他打我的事情,就如同沙灘上逐漸消失的字跡一樣,我已經忘記”。

記住別人帶來的恩惠與寬容,忘掉別人帶給你的毀傷與仇怨,馬沙做到了,這也說明了他胸襟的開闊以及做事的光明磊落。世事變化,讓詆毀與誤會隨風消逝,讓理解和寬容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包容天地萬物,我們也能和馬沙一樣擁有有遼闊無邊的心靈世界。

包容就是一種忘卻。每個人都會經曆痛苦與憂傷,若不能忘卻痛苦與憂傷,身心的傷害就永遠難以愈合。忘卻職場上的是非,忘卻情感上的打擊,忘記別人的指責與謾罵,讓他們隨風而去。紀伯倫說:“忘記是自由的一種形式。”忘記那些曾經令你受傷的人和事,懷著一顆包容的心,試著將它們消散於美好的心靈之中,這樣就會使你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

一天,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與一位老朋友正在雅典城裏一邊散步,一邊閑談。忽然一個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年輕人用棍子打了蘇格拉底一下,然後急忙逃走了。朋友見狀,馬上就要找那個人算賬。蘇格拉底卻忙將朋友拉住,不讓他去報複。

朋友覺得難以理解,生氣地說:“難道你懼怕這個人嗎?”蘇格拉底說:“當然不是。”朋友追問:“那麼他毫無緣由地打你,你怎麼不還手呢?”聽完朋友的怨言,蘇格拉底笑著說:“我的朋友,難道一頭驢子踢了自己一腳,自己也要非踢它一腳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