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競爭的地方就有成敗。鄧普賽曾經取得的輝煌,隻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成曆史。而未來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旅程,假如他背負著失落、頹喪的包袱上路前行,他就不會走得更遠,甚至有可能在痛苦悔恨中迷失自己。
悔恨過去,失掉的是現在;失掉了現在,就不會有未來。俗話說:為誤了頭一班火車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還會錯過下一班火車。因此,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記得隨手關上身後的門,忘記以往的錯誤、過失,不要懊惱,不要悔恨,要往前看。
【包容術】
學會忘卻,生活才能陽光明媚,才能歡樂愉快。若整天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之中,生活也就不會有任何光彩。忘卻過去,積極地麵對今天、明天、後天,這樣才能使自己享受更快樂、更美好的人生。
該放手時就放手
如果你緊緊抓住一樣東西,堅決不肯放手,那麼你手中就隻能擁有這一樣東西。而如果你肯將其放下,那你就有機會選擇其他的東西。
其實,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固執己見,不肯放下心中背負的痛苦與愁怨,那麼你的智慧與才能也將會受到限製。人生如戲,當我們在人生賭場上固執地下注,認為自己定能穩操勝券的時候,結果往往是一無所獲。
因此,在生活不如意,工作不舒心,家庭不和睦的時候,應該把心放寬鬆一點,不要過於執著,學會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否則你隻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走上絕路。
北宋時,佛印與蘇東坡是故交好友。一天,他們正在船上把酒話禪,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喊道:“有人落水自殺了!”佛印一聽,馬上就跳入水中,把那落水之人救上岸來。被救的人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少婦。
佛印向那少婦問道:“你年紀輕輕,有什麼事想不開的,幹什麼非要尋短見呢?”
少婦哭著說道:“我成親剛有三年,丈夫就將我拋棄了,如今我的孩子也因病而亡。突然之間,我變得什麼都沒有了,你說我活在這個世上還有什麼意思呢?”
佛印聽後,接著又問:“那你三年前是如何生活的?”
少婦的眼睛一亮說道:“三年前?那時,我還沒有出嫁,一直在過著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沒有拘束的日子。”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自然是沒有了。”
“那你如今隻不過是被命運送回到了三年前而已。所以,此後你的生活又可以變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了。”
少婦揉揉自己哭紅的眼睛,聽著佛印的話若有所悟。隨後,她起身謝過佛印,便離去了。從此以後,那個少婦就再也沒有尋過短見。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那位少婦之所以要尋短見,是由於在經曆了失敗的婚姻生活後,她便固執地認為丈夫和孩子已經成為了她生命的全部,因為她的心理隻有丈夫和孩子,所以她才會在全部失去後選擇了自殺。然而三年前,當還不曾擁有這些的時候,她不是一樣活得很舒心,很快樂嗎?
所以說,失去的已經失去了,該放棄時就不要再緊抓不放,經曆過的一切就當我們曾經的一次旅行,將心放寬,對事物看開點,這樣,在我們心中就沒有任何放不下的了。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提倡做事情的時候,要有堅毅的品格、堅強的意誌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然而,真正等我們來具體實施之時,還是應當進退有度,不拘一格,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事中從容應對各種問題與挑戰。
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放棄是一種解脫,是一種量力而行,明明知道那是難以得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明知道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那又何必硬撐,一意孤行呢?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額外的負荷,不肯輕易放下,自詡為“執著”。
有的人執著於功名利祿,有的人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感情,有的人執著於幻想的美夢,有的人執著於空想的追求,還有的人執著於種種欲望。等到光陰逝去,心靈失去了自由,我們才發現自己隻剩下嗟歎人生的無為了。與之相反,有的人卻不為名利所動,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明事理,知進退,所以才能夠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中,人們習慣用一種較為奇特的狩獵方式捕捉猴子:將猴子愛吃的堅果放在一個固定的小盒子裏,盒子上麵開一個小口,正好能容納猴子的前爪伸進去。貪吃的猴子一旦抓住盒子裏的果子,它們的爪子就再也不會抽出來。這是因為這種猴子有一個習性——對於已經到手的東西不肯放棄。猴子不肯放棄抓到的果子,因此才被人捉住,從而失去了自由。
當年,愛因斯坦曾經收到過一封邀請他擔任以色列總統的信函,然而愛因斯坦卻拒絕了這一盛情的邀請,放棄了這個令人羨慕的職位。他說:“我的整個一生都在同物質世界打交道,因而缺乏天生的才智,又缺乏經驗處理行政事務和公正地對待他人,所以我不適合這個職位。”愛因斯坦放棄了總統職位,一心專注於物質世界的研究,使他的人生價值實現了最大化,最終成為了一代科學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