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批評是智者的人生哲學
生活會用多種方式提醒我們改進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批評是最輕微的一種方式。因此,善於接受批評並從中找到改進自己的方法,是一種智者的生存哲學。
現實生活中,無論一個人多麼的優秀和完美,他還是會有一些缺點,所以,在人的一生中被指責和批評是很常見的事情,關鍵在於你怎樣對待批評。有些人對待批評總是耿耿於懷、不思悔改、不肯接受,以至於他們不能達到勝利的巔峰。有些人心存包容,善意改過,最終使自己更加優秀和趨向完美。
清朝大理寺卿王昶曾經告誡兒子:“當別人抨擊我們時,我們應該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確有可被攻擊的行為,那麼就說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很恰當;如果我們沒有他所說的缺失,那麼就說明他是在妄語了。對方批評得當,對我們沒有傷害。即使對方妄語,對我們自身還是沒有傷害,那麼,我們又何必去報複呢?所以說忍辱的關鍵在於自我反省。”美國國際公司總裁馬修布拉的事例就也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當年,馬修布拉擔任美國國際公司總裁,有人問他是否對別人的批評非常敏感?
他回答:“是的,我早年對這種事情十分敏感。當時我急於讓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認為我很完美。哪怕有一個人對我有怨言,我也會想辦法取悅他。然而最後我發現,我越想去討好別人,越會增加我的敵人。於是,最後我對自己說:‘隻要你超群出眾,就必定會受到批評,最好的做法就是趁早習慣。’這個觀點對我大有幫助。此後,我決定凡事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我會將那把破傘收起來,讓批評的雨水從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裏。”
馬修布拉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懼怕批評,隻有善待批評,我們的事業才會走向成功。
生活中,別人對你的批評也許是一種提醒。如果你對批評不加以善待,也許很快就會遭遇人際關係破裂和機會盡失的危機。所以,善於對待批評並從中找到改進自己的方法,才是你明智的生存法則。
批評不隻是指責,換個角度來看更像是愛護和責任。批評是寶,當你置身於批評的環境中,才能更快更好地成才,我們的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批評和改正中趨於成熟的。我們會在接受批評時明確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會在包容批評中總結經驗,完善自我,更會在接受批評時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
其實,一個人能正確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他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記得曾經看過采訪張藝謀的一期節目,主持人問張藝謀:“你如何看待那些對你的微詞?”張藝謀說:“我把批評我的文章單獨裱糊出來,並時常提醒和鞭策自己。”由此可以看出,張藝謀之所以能在世界電影界享有盛譽,除了他的資質,他的個人修養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倘若我們隻聽得進讚譽,則會因為不思進取而失敗;倘若我們可以聽得進批評,則會奮發圖強而成功。事實上,一個人成功還是失敗,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能不能聽得進別人的批評。
想要獲得成功就不要怕批評和指責,因為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犯錯,也許還會觸動一些人,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事實上,生活中極少有絕對完美的事情,越是美好的東西反而越容易破碎。這就需要你正確對待不同的聲音,主動征詢不同的意見,切忌敵視反對你的人。
【包容術】
比爾·蓋茨常常對全公司的員工說:“客戶的批評比賺錢更重要。因為從客戶的批評中,我們能夠更好地汲取失敗的教訓,並將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可見,善待批評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心胸,更是一種境界。別人的意見是對你最好的禮物,隻有主動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若你沒有足夠的涵養,你可能會喪失掉這個成長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