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包容即成熟:鬥氣、生氣不如大氣、爭氣(4)(1 / 2)

如此這樣,弗雷斯終於忍無可忍了,再也不想侍候她了。但是父親告誡她說:“孩子,這是你的工作。無論顧客說什麼或做什麼,都要盡力去滿足,而且禮貌地去對待顧客。”

這些話許多年以後他都銘記在心裏。弗雷斯說:“正是在加油站的工作使我學到了嚴格的職業道德和應該如何對待顧客,這是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東西。”

弗雷德之所以能取得後來的成功,原因是他並不把困難和阻力當作一種折磨,而將其認定為是通往成功路上的考驗。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到彩虹。”第九交響曲中洋溢出的幽芳是失聰後的貝多芬對音樂和理想的不懈追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去完成一個不變的心願。這些令人歎服的例子都是因為磨難,才將人領進了成功的殿堂。肯用一生的時光去忍受痛苦,堅持等待最後成功的隻有堅韌不屈的人。也隻有這種人才能在經曆風雨之後,體味到沁人心脾的芬芳。所以,磨難是人走向成熟的“催化劑”。

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也說:“不幸是天才晉身之階,是信徒的洗禮之水,是強者的無價之寶,是弱者的無底深淵。”磨難就是一塊試金石,讓弱者變得更加委瑣和渺小,讓強者脫穎而出。

海水隻有遇見島嶼和暗礁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陽光隻有穿透雲層才會發出更加璀璨亮麗的光芒。司馬遷受宮刑而寫《史記》,因為自身的坎坷和磨難,他無限感慨地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作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之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仔細想來,人生中有許多困難和失敗,不過是歲月之歌中的一串不協調的顫音。通過勤奮和拚搏,仍然能夠奏出生命樂章的動聽之音。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博得熱烈的喝彩。貧窮、疾病以及生命中更多劫難的降臨,都是命運逼你去創造更多美好的機會,讓你有朝一日苦盡甘來。雖然曾經因為劫難而遭受打擊和嘲諷,但待到一個美麗的春天,你最終還是會奏響生命樂章的最高音。

【包容術】

行走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上,我們必須學會在坎坷中奮進,在挫折中涅槃。曆經磨難的我們要自強不息,與其在風雨中蹉跎,不如做弄潮兒,趕在風浪前,去暢遊那片未來的海洋。須知經曆了磨難,我們才會走向成熟。

包容的人能容忍別人的譏諷

莊子的《逍遙遊》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大鵬奮力而飛,翅膀如垂天的雲彩。它等候海上颶風到來,從而扶搖直上,水擊三千裏,鵬程萬裏。但是,燕雀和寒蟬卻對大鵬的“不鳴”很不屑,它們譏笑大鵬:“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裏到向南海去呢?”

寒蟬對大鵬的譏笑,隻不過是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而大鵬誌在千裏,不鳴則已,一名驚人。因此,它們能夠包容燕雀和寒蟬的譏諷,隻為等待一飛衝天機會的到來。

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人,自幼家境貧寒,食不果腹,讀書對他來說自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隻好常賣自己的頭發和為別人打短工。後來,為了拜師去了齊國,跟鬼穀子學縱橫之術。

學了一段時間,蘇秦感覺自己已經學好本領了,便迫不及待地告師別友,遊曆天下,以期早日飛黃騰達。數年之後,不僅一事無成,腰裏的盤纏也被花光了。走投無路之下,穿著破衣草鞋回歸故裏。到家時,蘇秦瘦的隻剩下一把骨頭,衣服也破爛肮髒不堪,滿臉塵土,簡直就是一個乞丐。

妻子見了他,不住地搖頭歎息,繼續忙自己手裏的活兒,雖然充滿同情,不過還是顯得非常冷漠;嫂子鄙夷的神色更是明目張膽,看他這副落魄相,嫂子根本不給他做飯;父母,兄弟,妹妹非但冷淡他,還暗地裏嘲笑他:“按我們周人的傳統,安分於自己的產業多好,努力經營工商,賺十分之二的利潤。現在倒好,放棄該做的事情,去賣弄口舌,淪落到這步田地,真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