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讓積極的因素成為助推力(4)(1 / 3)

任何人潛意識裏都是爭強好勝的,自負是人的本性之一。你的自我表現和炫耀往往會刺傷別人,謙虛正是使你在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有效方法。

不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想要追求成功,謙虛都會是你必要的特質。在你到達成功的頂峰之後,你會發現謙虛更重要——隻有謙虛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富蘭克林在一本書中講述了他怎樣克服了喜歡爭辯的缺點,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實幹、最友善、最圓滑的外交家的經曆。

當富蘭克林還是個冒失的年輕人時,一天,教友會的一個老朋友把他叫到一邊,嚴厲地訓斥了他一頓:“本,你太不像話了。你已經傷害了每一位和你有不同意見的人。你太突出自己的意見了,你的態度讓人無法接受。你的朋友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表現得太過分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對你說些什麼,因為那樣不但白費力氣,而且還會惹得不高興。這樣下去,你不會再學到新的東西。”

富蘭克林接受了那次慘痛的教訓,也同時接受了朋友的批評。他開始明智、成熟起來,他意識到他的人際關係正麵臨著失敗。於是他馬上改掉了粗野、傲慢的習慣。

富蘭克林說:“我定下了一條原則:不要麵對麵地直接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要太武斷。我甚至不讓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肯定。我不再用‘當然’、‘毫無疑問’等詞彙,而改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等詞彙。當別人在說一件我不認同的事時,我不會立即反對他。我會說在某種情況下,他的意見是對的,但現在我有稍微不同的意見,大家商量一下。”

“很快,我的態度的改變收到了效果,談話的氣氛變得融洽起來。我謙虛的態度容易被大家接受了,爭執也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會再因為偶爾出錯而難堪;當我對的時候,就會更順利地得到大家的讚同。”

“剛開始采用這些方式的時候,我總覺得這不符合自己的性格,可漸漸地就成為我的習慣了。50年來,沒有人聽我講過什麼太武斷的話。在我提出新的或修改舊的法案條文時,這個習慣讓我得到尊重。這個習慣也使我在大陸議會裏更具影響力,盡管我的措辭、辯論並不迅捷有力,有時還會出錯,但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做錯了,就不要怕別人批評你。你要做的是坦然地接受來自他人的批評,哪怕對方的批評有明顯的挑刺兒或者挑釁的意味,也請心平氣和地接受。因為接受別人的批評,總是會給你自己帶來好處的。一方麵它可以幫你化解危機,另一方麵它還可以成為你以退為進的策略,通常都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當然,隻有真誠地去聽取別人的意見,才不會在做足表麵功夫時產生逆反心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接受批評的最終受益人是我們自己,隻有心態放得平和了,才能真正從批評中汲取養分。

視角: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認識

視角不同,我們看到的世界就不同。

孩子回到家裏,向父母講述幼兒園裏發生的故事:“爸爸,您知道嗎,蘋果裏有一顆星星!”

“是嗎?”父親輕描淡寫地回答道,他想這不過是孩子的想象力,或者老師又講了什麼童話故事了。

“你是不是不相信?”孩子打開抽屜,拿出一把小刀,又從冰箱裏取出一個蘋果,說道,“爸爸,我要讓您看看。”

“我知道蘋果裏麵是什麼。”父親說。

“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孩子邊說邊切蘋果。

切錯了!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切法應該是從莖部切到底部窩凹處。而孩子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後,他把切好的蘋果伸到父親麵前:“爸爸您看,裏頭有顆星星吧。”

果然,從橫切麵看,蘋果核果然顯示出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許多人一生不知吃過多少蘋果,總是規規矩矩地按“正確”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想到蘋果裏居然還藏著一顆星星。

孩子不是第一個從蘋果裏切出星星的人,不論是誰,第一次切錯蘋果,大凡都是出於好奇,或由於疏忽所致。而這深藏其中、不為人知的圖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是不知從什麼地方傳給孩子,接著便傳給父母,又傳給更多的人。

“如果有個檸檬,就做一杯檸檬水。”這是一個聰明人的做法。而傻子的做法正好相反,要是他發現生命給他的隻是一個檸檬,他就會自暴自棄地說:“我垮了。這就是命運,我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然後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讓自己沉浸在自憐自憫中。可是當聰明人拿到一個檸檬的時候,他就會說:“從這件不幸的事情中,我可以學到什麼呢?我怎樣才能改善我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這個檸檬做成一杯檸檬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