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WHWW”法則反思自己的行為
有自知之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對自己評價得過高,就會自大,無法看到自己的短處;而把自己估計得過低,就會自卑,從而對自己缺乏信心。隻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總有很多人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中。一方麵,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時畏縮不前。的確,客觀而全麵地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又何談塑造完美的自己呢?
一般來說,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程度和自身的社會閱曆、經驗、個人修養水平等休戚相關。經驗閱曆越豐富、個人修養水平越高,對自己的了解就越深、越客觀。
1994年,著名心理學家日莫曼提出了針對自我監控的“WHWW”法則。所謂“WHWW”是指“Why(為什麼)、How(怎麼樣)、What(是什麼)、Where(在哪裏)”。日莫曼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歸結到這四個基本問題上來進行分析,因此,用通過從這四個基本問題對個體活動的詮釋來了解自己,會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Why(為什麼)”是用來發覺個體動機的,弄懂了這個問題有利於我們決定是否參與行為活動,它體現了個體的自主願望。
“How(怎麼樣)”是用來考察個體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的,體現著個人的覺察水平。
“What(是什麼)”是用來明確個體的活動方法和策略,是個體計劃和設計能力的一種體現。
“Where(在哪裏)”是用來讓個體了解自身所處的情境的,當然它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麵的內容。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體現著個體對環境的覺察力,是個體敏銳感官和多智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們能夠用這四個角度來分析自己的行為,我們一定能夠加深對自己的了解。比如,當我們非常緊張地參加晉升演講時,我們對於“為什麼”的回答——渴望晉升,說明自己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對“怎麼樣”的回答——由於緊張所以表現欠佳,體現出我們自信心不夠、準備不充分;對“是什麼”的回答——完全沒有策略章法可言,說明我們做事沒有計劃;而對“在哪裏”的回答——台下那麼多人,一定有很多人在等著看我的笑話,說明自己是一個極為敏感脆弱的人。這樣,我們通過用“WHWW”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就對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般而言,人們或多或少都在這四個問題上存在著不足和缺陷:在“為什麼”問題上存在不足的人大都缺乏成功的動機、沒有什麼必勝的信念,進取心不強;在“是什麼”問題上有缺陷的人沒有合理的計劃,整天忙忙碌碌,卻總是徒勞無功;在“怎麼樣”問題上有不足的人往往沒有目標,終日盲目地得過且過、無所事事;而對“在哪裏”問題上不健全的人,往往有自卑或自負的消極心理。
“WHWW”法則,不僅能夠讓我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陷,而且還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等很多的個人心理情況,是我們了解自己的好工具。
在頭腦中裝上控製情緒活動的“閥門”
負麵的情緒很難用科學字眼來解釋,但是每個人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羅傑在一家夜總會裏做事,收入不多,然而,他總是過著非常快樂的生活。
羅傑很愛車,但是,憑他的收入想買車是不可能的事情,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說:“要是有一輛車該多好啊!”眼中盡是無限向往之情。
後來有人說:“你去買彩票吧,中了大獎就可以買車了!”
於是羅傑買了兩塊錢的彩票。可能是上天過於垂青他了,朋友們幾乎不敢相信,羅傑就憑著兩塊錢的一張彩票,果真中了大獎。
羅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買了一輛車,一有時間就開著車兜風,許多人看見他吹著口哨在林蔭道上行駛,車子擦得一塵不染。
一天,羅傑把車泊在樓下,半小時後下樓時,發現車被盜了。
剛開始,羅傑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氣憤,他恨透那個偷車賊了。他晚上思考了很久,第二天早晨,他又變得很開心了。
幾個朋友得到消息,想到他那麼愛車如命,這麼多錢買的車,眨眼工夫就沒了,都擔心他受不了,就相約來安慰他。
羅傑正準備去夜總會上班,朋友們說:“羅傑,車丟了,你千萬不要悲傷啊!”
羅傑卻大笑起來:“嘿,我為什麼要悲傷啊?”
朋友們互相疑惑地望著。
“如果你們誰不小心丟了兩塊錢,會悲傷嗎?”羅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