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得生活、工作,都得接觸社會與家庭。在煩瑣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們彼此間難免會發生矛盾,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磨擦。這時,如果都爭來爭去,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或同事間的爭鬥,使彼此間的關係變得不和諧。此時如果不能原諒自己或他人所出現的失誤與差錯,不能寬以待人,就會給自己和他人增加心理上的壓力,影響今後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寬容。
然而,人生來都是“自私”的,這是人的本性,誰也沒有辦法擺脫,但仁者的自私,會時常抱有一顆寬容的心,甚至能夠通過幫助別人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這樣的“自私”是一種高尚的“自私”。
真正自私的人,往往是缺少包容甚至是沒有任何包容之心的人,他們為了一己之私利,不停地損傷別人、坑害別人,最後的結果往往被損傷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最終隻能自食其果。人與人的交往就像纏繞在一起的絲線一樣,你要想解開這些絲線,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為你越用力去拉,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必定會纏繞得越緊。而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諸多的人就是以這種“用力拉”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結果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常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隻知道“得理不饒人”,卻不曉得“得饒人處且饒人”、“順風扯篷,見好就收”的人,最終也隻能是自己被糾結所纏繞。
丘吉爾在退出政壇後,有一次騎著一輛腳踏車在路上閑逛。與此同時,有一位女士騎著腳踏車,從另一個方向急駛而來,因為刹不住車,最後竟撞倒了丘吉爾的車子。
“你這個髒老頭子到底會不會騎車?”這位女士先聲奪人,“騎車不長眼睛嗎?”
“對……對不起!對不起!我還不太會騎車。”丘吉爾對那位女士的蠻橫無理並沒有介意,隻是不斷地向對方道歉。“看來您已經學會很久了,是嗎?”丘吉爾說。
聽了這話之後,女士的氣立即消去了一半,再定睛一看,他竟然是偉大的首相丘吉爾,立時萬分羞愧地說道:“不……不……您知道嗎?我是半分鍾之前才學會的……教我騎車的就是先生您啊。”
其實,人際關係和諧的秘訣就是要學會寬容。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是“錯”的。因為,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自己獲得了平安,也會感受到讓別人“對”的喜悅。這樣你也就做“對”了。
羅納曾在維也納當過好多年律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迫逃到了瑞典,變得一文不名,他急切地需要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他懂得好幾個國家的語言,他希望能在進出口公司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在這些回複中,絕大多數公司都回信拒絕了他,不過公司聲明:他們會把他的名字存在檔案裏……
還有一封信是這樣寫的:“你完全沒有了解我們的用意,你看看你自己又蠢又笨,我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替我們寫信的秘書。即使需要,也不會用你這樣一個連瑞典文都寫不好、而且信裏全是錯字的人。”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時,氣得簡直要發瘋。
麵對如此的羞辱,喬治·羅納也決定回一封信給對方,想氣氣那個人。但他冷靜下來後對自己說:“不行!他說得很對,瑞典文畢竟不是我的母語。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不斷努力學習瑞典文。他用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見,就說明我有錯誤存在,因此,我應該寫封感謝信才對。”
於是,他提筆寫了一封感謝信:“在你並不需要秘書的情況下,您還給我回信,我實在是感激不盡,我沒有弄清貴公司的業務實在是慚愧。之所以給你回信,是因為聽他人介紹說你是這個行業出色的領導人物。我的信裏有很多的語法錯誤,而自己卻不知道,我感到十分慚愧,而且異常難過。現在,我計劃加倍努力學習瑞典文,改正自己的錯誤,謝謝您幫助我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