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把你們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還有什麼可以扔掉。”蘇格拉底又一次勸告那些學生。
最終他們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扔掉了,此時口袋裏隻剩下“謙遜”、“正直”和“快樂”……一下子,他們有一種說不出的輕鬆和快樂。蘇格拉底也長舒了一口氣說:“我很高興,你們終於學會了放棄!”
樹木要想長成參天大樹必須減掉多餘的枝杈;花朵為了結果必須放棄自己美麗的花瓣;小蝌蚪之所以長成了青蛙,是因為它舍棄了漂亮的尾巴;遇到天敵時,蜥蜴要想死裏逃生,隻能斷掉自己的尾巴;石頭要成為精致的玉器,也要經過工匠百般地琢磨……可見,有得必有舍,有舍必有得,漫漫人生路,總會麵對太多的誘惑,麵對太多的困境,惟有學會選擇,勇於放棄,才能更好地生活。
高高低低的是人生。走到高處時,留點餘地給低處;走到低處時,留點餘地給高處。
——任惠敏
別讓算計影響了生活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為人還是不要時時刻刻忙算計,這樣,別人生活得痛苦,自己也得不到快樂。
在《莊子·山木》中記載了一則這樣的故事。
一天,莊周去雕陵的粟園遊玩,忽然看見從南邊飛來一隻怪異的鳥。這隻異鳥翅膀足足有七尺寬,眼睛直徑有一寸長,蹭著莊周的額角便飛了過去,隱沒在不遠處的粟樹林中。莊周說:“這究竟是什麼鳥呀!翅膀那麼大卻飛不遠,眼睛那麼大卻視力不佳。”
懷著這樣的疑問,莊周迅速提起衣裳,大步流星朝著那隻異鳥落下的地方走去,拿著彈弓窺伺異鳥的動靜。這時,莊周又忽然看見一隻蟬兒,正得意地在樹葉中乘涼,一隻螳螂突然伸出臂來把蟬兒抓住了。螳螂意在捕蟬,為了抓蟬而暴露了自己,這個時候,那隻怪鳥趁螳螂專心捕蟬之機一口咬住了螳螂。可是異鳥也因見利而忽視了自己的危險,它不知道莊周正拿著彈弓藏在它的身後。
看到這個情形後,莊周心裏一驚,不禁想:“唉!事物之間的利害關係,是由於它們之間相互的算計啊!”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則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莊子通過這個寓言表明了自己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在他看來,忙於算計他人,其結果必然是自相殘殺。因此,隻有泯除心計,才能免於卷入物物競逐的殘酷鬥爭。
然而,多數人卻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沉迷於算計他人而忽視自己身邊的危險。這樣的生活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理想生活。那麼,放寬自己的心吧,多寬容、多關懷、多原諒、不算計,要知道,播種什麼就會收獲什麼。
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哲人的市儈
不論外表顯得怎樣精明世故,人總有純樸的一麵。同樣,再純樸的人也有其精明世故的地方。哲人也不例外。
在哲學的曆史中,哲人也有很多種,有嚴於律己的,有勇於追求真理的,有摒棄物欲的,同樣也有講求享樂的。古希臘的哲人阿裏斯提波就是一個講究享樂的人,在他的身上到處散發著市儈的氣息。
阿裏斯提波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是古希臘居勒尼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當時,蘇格拉底美名遠揚,阿裏斯提波因此被吸引到了雅典。後來,阿裏斯提波創立了享樂主義哲學,他主張一個人在享受世間物質的同時不要被物質所支配。
阿裏斯提波為了追求物質享受,便投靠了雅典的狄奧尼修。由於阿裏斯提波很擅長逢場作戲,見風使舵,因此,不論麵對什麼樣的場合和人物都能應付得得心應手,所以深得狄奧尼修的喜歡。
有一次,狄奧尼修想嘲笑一下阿裏斯提波,於是就故意問他:“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哲學家會去富人家裏,而富人卻從來不拜訪哲學家?”
阿裏斯提波鎮定地回答道:“因為智者知道他需要的是什麼,而富人卻不知道什麼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狄奧尼修接著問阿裏斯提波:“那你為什麼離開你的老師蘇格拉底而來投靠我呢?”
阿裏斯提波說:“在我需要智慧的時候,我就會回到我的老師那裏,而我需要金錢的時候,我就會來到你這兒,現在我需要的是金錢,所以我就投靠你。我這是用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來換取我沒有的東西。”
還有一次,阿裏斯提波想請求狄奧尼修為自己的朋友辦一件事,但是狄奧尼修卻沒有答應。於是,阿裏斯提波立刻就跪在狄奧尼修的麵前懇求他能夠幫忙。最終狄奧尼修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他,而且將事情辦得很圓滿。然而,事情雖然辦成了,但是周圍的人卻都嘲笑他,他回答說:“這哪能怪我呢?這都是狄奧尼修不對,誰叫他的耳朵長到了腳的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