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讓他人喜歡自己的心理策略(2)(1 / 3)

(3)此外,人的生理情況也能影響情緒。因此,為了擁有一份好心情,我們應該遵循以下這些特定的生理規律:

①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了才能擁有樂觀的心態,才能抵禦壞心情來襲。

②合理飲食。隻有通過合理的飲食,才能保證大腦所需的營養充足,才能使大腦“不鬧情緒”。

③經常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人體會自動產生一種讓人心情愉悅的激素,讓人快樂起來。當我們利用這些方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後,我們就能夠用自己的好情緒去感染人、去與人交往了。

此外,要切記的是,如果兩個人的情緒都不好,千萬不要試著去交流溝通。因為,壞情緒是絕對溝通不出好結果的。不妨先留出時間讓彼此冷靜一下,等到彼此都調節好情緒以後再進行交流溝通,這樣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4.相比完美的神,人們更喜歡稍有不足的人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準備了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

第一段錄像中被訪談的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不僅俊朗不凡,而且成就了輝煌的事業,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他自信、從容、談吐不俗,表現近乎完美。

第二段錄像中的被訪談者也擁有同樣好的條件,不過在被訪談的過程中顯得有些緊張,碰倒了咖啡,弄濕了主持人的衣服。

第三段錄像中的被訪談對象是一個各方麵都非常普通的人,沒有引以為傲的成就和外形,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雖然沒出什麼錯,但也沒有什麼突出表現。

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人也非常普通,沒有什麼亮點,而且在受訪過程中,他也因為緊張而打翻了咖啡。

教授將這四段錄像分別播放給測試對象觀看,然後要他們選出自己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受訪者是誰。

結果,最不受歡迎的是第四段錄像中的受訪者,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他。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最被人喜愛的人並不是第一段錄像中那位幾乎完美的受訪者,而是第二段錄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這個實驗反映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的“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是指全無缺點、近乎完美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而那些整體表現完美,卻又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同。

人們雖然向往完美,但是在潛意識中對完美又有一種排斥。一方麵,完美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過大,讓人覺得很不真實;另一方麵,人的潛意識或多或少都認為:承認完美是一種自我貶低,而自我貶低與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本質需求是相違背的。所以,人在心理上對“完美”有一種又向往又排斥的矛盾。

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節目的專家、全國著名心理學家趙梅曾去青島出席一個心理學講座。當時,她細致得體的穿著、優雅高貴的舉止、知性化的語言再加上淵博的學識,以及在心理學界的卓越成就,使得在場的每個人幾乎都認為她幾乎是個完美的女人,也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大家都欽佩她,但是卻沒有接受她,而是把她當做一個外來的“神”。

由於趙老師的形象太過完美,眾人都遠遠地坐在台下,甚至都不敢跟她近距離接觸,仿佛與她接近就會讓自己無地自容一般。盡管她在做講座的過程中也主動與大家進行溝通交流,然而,大家都沒有什麼回應。

不過情況在趙老師“出醜”的那一刻改變了。她的高跟鞋意外地被講台前的台階絆倒,她失去了平衡,差點兒跌坐在地上,這時,她的臉一下就紅了。這一刻雖然她自己覺得有些尷尬、難為情,但是,大家卻覺得和她一下子拉近了距離,接下來也開始積極地和她互動起來。

試問,如果沒有這個無傷大雅的“出醜”,趙老師始終都表現得那麼完美的話,學員們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接受她嗎?

由此可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固然可以贏得他人的認可,但是過度追求完美,則未必能夠在社交中取勝。

5.不做透明人,但要適當地自我暴露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好壞與自我暴露的程度有直接關係。所謂自我暴露,指的是在對方麵前展露自己私人性的一麵。

人際關係越好,雙方對彼此的信任程度和接納程度越高,自我暴露也越多。可以說,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深度的“探測器”。別人對你自我暴露得越多,說明他接納你的程度越深。一般而言,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由淺到深分為4個等級:①飲食習慣、偏好等情趣愛好方麵的個人信息;②個人態度方麵的信息,比如對他人的看法,對時事的評價等;③自我概念以及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方麵的信息,比如自己的真實情緒、與親友的關係等;④個人隱私,比如性經驗、離經叛道的想法,或不願為人所知的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