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好心也會辦了壞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在做事情之前,就要有對最壞情況的預測,並提前采取預防措施。惟有如此,才可少犯錯誤。
由於參加這次登山的老師學生都沒有經驗,再加上登阿尼瑪卿的時候登山裝備很簡陋,穿著老式的靴子,也沒有下降器,還要自己打抓結。在離頂峰很近的時候,關於是否登頂,就發生了分歧。一是新手多又沒見過這麼大的山,二是當時的情況太複雜了。最後決定由一位老師帶著一個同學登頂,其他人不上了。離頂峰就差一個山包了,甚至能聽到他們在山頂說話的聲音。
李致新和王勇峰的第一次登山就這麼結束了。沒有登頂的隊員所在高度是6050米,頂峰是6090米。這第一次讓李致新感覺很好,他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登更高的山峰。
人們總是在達到一個較高的目標之後,才明白自己還有實現更高目標的潛能。
出發之前,李致新還覺得要去登的是那麼大的一座山,現在回頭一想,才6000多米,離8848米還差2000多米呢,什麼時候才能登更高的山呢?
做一件事之前,我們會覺得困難重重。可是,真的等我們完成了,卻又覺得沒有什麼。正是這種心態,才使我們不斷地擁有前進的信心。
3.時間就是生命——接連遭遇雪崩
不久,學校又組織和日本隊一起登阿尼瑪卿二峰。這一次,有一些同學就不願意再去了。這讓李致新覺得很奇怪。一些同學勸他,看過了,知道怎麼一回事就行了。可他還是堅持去了。
知難而退,不失為一種明智。但過分的明智,過分地保守,過分的規避危險,將使人徒然失去探索未知、取得更高成就的機會。
連李致新自己也說不清山的魅力究竟在哪裏。
這一次,準備充分了一些,國家登山隊派來了專業的登山教練。
這一次,李致新已經習慣燒水、做飯、運輸這些活了。這一次,王勇峰表現得也很出色,運輸的時候能多裝就多裝。最終,他和李致新都被選上了登頂隊員。
懂得多付出一點點的人,總是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一些投機取巧的人,總是把別人當成傻子,結果,他們的機會怎麼丟了,自己都不知道。
參加登山的曾曙生、陳建軍,尤其是老曾,不僅登山技術好,還會攝影、攝像,還做過《第三女神》的編導,非常全麵,這給李致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以前崇敬的登山運動員的形象活生生地就在眼前了。他那麼大年紀了,既要給隊員們拍照,還要在前麵開路。什麼叫開路先鋒呀,登山中最能體現了,開路的人體力消耗大,危險性也更大。最危險的時候,老曾總在最前麵。李致新那時候能給他們背點東西心裏都美滋滋的。所以,後來李致新總是開玩笑說,當時是被老曾騙進登山隊的。的確,當時,那些人身上的人格魅力,是他們走進登山行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些登山運動員身上,他們看到的是真正的登山者的精神和氣質,那種氣質影響著他們一生。
優秀的人物,具備強烈的吸引力,他們影響著周圍的人跟隨他們一步步邁向成功。
由於新隊員太多,為了突擊方便,本應建在5700米的突擊營地改建在了5800米。他們正在5800米的地方休息,剛下完大雪,日本人走到前麵去了,他們修了很久的路。
由於路越來越難走,老曾就把李致新、王勇峰、小熊、老包他們調到了最後。
新生力量雖然充滿希望,但往往缺乏經驗和警惕心,所以,比較容易出現偏差和風險。所以,愛護新生力量,是每一個有素養的領隊和老骨幹的義務。
就在這時,突然聽到“轟隆”一聲,還什麼都沒看見呢,就聽老曾大聲提醒大家:“雪崩,趕快保護住!”隨後,雪“嘩”地一下就下來了,接著,第二浪又到了,當時怎麼扔的背包已經記不得了,他們一直跑,跑到一個大裂縫麵前,雪停在了身後。這時候如果雪再來,他們也無處可逃了。回頭一看,老曾和幾個隊員不見了。
“曾老師!曾老師!”李致新和王勇峰他們一邊喊曾老師一邊往回跑,他們急得四處亂扒。他們學校的兩個老師埋得淺,拱了出來。可他們還扒不著老曾和其他隊員,時間就是生命,那時候他們很明白這個道理。
突然,李致新想到失蹤的4個人是拴在一塊兒的。進山前,老教練講過,發生雪崩時,要順著結組的繩索去找。
在行動之前,有經驗的領隊和骨幹對缺乏經驗的新手進行必要的提醒非常重要,這有助於他們在遇到危機時,采取最正確的方法。
想到這裏,李致新立即開始順著繩子用力地拉,同時招呼他的同伴:“快拽,如果抬不動了,就說明有人了。”果然,扒到了背包,幾個小夥子喊著“一、二、三——”把陳建軍翻了過來。他當時頭朝下,嘴裏喊著:“完了完了,肯定凍傷了。”臉已經凍紫了。李致新也顧不上那麼多了,拉過陳建軍的手就往自己懷裏揣。之後又順著繩子往前拽。拽了兩下,繩子拽不動了。這時候,不遠處突然拱出一個帽子。原來老曾聽見聲音了,他的自我保護非常好,雪崩的時候,他把手擋在了臉前,這樣有了一個空間。當時雪崩來的時候,他回頭看陳建軍,雪蓋下來,又有向下推的力,繩子纏在了他的身上,所以身體不能動了,但手能動,就把帽子扔了出來。一看到帽子飄了出來,李致新他們衝過去繼續扒,扒出來一點兒後,剛要拽,老曾說:“先別拽!”他當時非常冷靜,說繩子在他腰上纏著。李致新身上有一個水果刀,一聽老曾這麼說,就拿出來“哧,哧,哧”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