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九死一生 譽滿九州的“雙子星座”——李致新與王勇峰(2)(3 / 3)

在危險發生時,知道用最有效的方式自我保護的人,能夠在危機中為自己留下一絲生機。

當時老曾說的一句話,李致新一輩子也不會忘。老曾身體還在雪裏,問:“其他人怎麼樣?”大夥說:“就差你了。”他又問:“日本人怎麼樣?”大家那時候哪顧得上日本人,扒出老曾,抬頭一看,日本人出來兩個,還有一個女的沒出來。

始終想個整個團隊成員的安全是一個領隊的義務和責任,這將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整個團隊的安全。

這一次李致新他們創造了一個奇跡:用了不到10分鍾就把4個人成功地救了出來。而在1989年的南迦巴瓦峰,日本隊員大西宏在雪裏埋了8分鍾就死了。

這時,老曾剛剛喘了口氣,就立即大喊:“快救日本人!”這時候大家都又有了精神,連滾帶爬往日本人那裏跑。

能夠在自身陷入危機之時,仍然能夠保持清醒頭腦的人,就是一個團隊的脊梁。

一馬當先的李致新跑得太急了,加上雪太深,他跑到那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手套都沒有了。日本人被扒出來的時候已經有些昏迷了,老曾說快放進睡袋裏。急救的方法之一是把人放進睡袋裏恢複體溫。之後,下降高度,轉移到安全地帶。

當李致新日本女隊員馱到5700米的地方時,他發現自己開始流鼻涕,出現了感冒症狀,扒雪的時候,手套掉了,他也沒注意到,大概是那個時候著涼了。那天一夜也沒有睡好。

“你不能往上走了。”第二天,老曾對李致新說。(在登山的過程中,最可怕的是感冒,為此,進山前,大家一般都不洗澡。在登山中,一旦患感冒,就可能會帶來肺氣腫、腦水腫,很快死亡。在登山事故中,因腦水腫而死亡的現象並不少見。)

小不慎,則亂大謀。一個不知防微杜漸的人,當危險發生時,往往會顯得手足無措。

這個決定讓李致新感到非常矛盾,他本來感覺感冒不算什麼,為感冒放棄登山,實在太可惜了。正在他猶豫的時候,老曾說:“你已經完成了你的曆史使命,你可以下撤了,現在就護送隊員下撤。”有一個隊員因為被雪崩驚嚇,不能上山了。登山有個規矩,不能把一個人留在路上,留在營地,必須有人陪著,讓一個人留下,是登山的大忌。

單槍匹馬是最危險的,一個人隻有融入集體之中,才會無比安全。

心情矛盾的李致新隻好保護那個隊員下撤,他一步一回頭,這種事情放在誰身上,都會感到萬分遺憾。

老曾專程到5800米發生雪崩被埋的地方又看了看,他在那裏找到了李致新的那把國產水果刀,後來一直收藏著。

幫助過別人的人,他的恩德將被對方永遠地記著。

快接近頂峰的時候,又聽見“咋嚓”一聲,腳下一動,附近又發生雪崩。因為這次的目的是帶學生,不是登頂,全隊就撤到了5700米。日本人沒有下來,堅持登了頂。看著日本人那個高興的樣子,隊員們心裏特別難受。小熊堅持要登頂。隊員們心裏想,修路日本人不行,運輸日本人也不行,到登頂的時候咱們卻不行了,這口氣哪咽得下去?結果,老曾、陳建軍帶著4個學生登了頂。

非止登山是這樣,做許多艱難的事情都類似,在最困難的最後階段,往往需要再堅持一口氣,沒有這口氣,再強的實力也會功虧一簣。

這次登山使李致新、王勇峰他們對登山有了更深的認識。老登山隊員的表現讓他們看到什麼是真正的登山運動員。同時,和登山家在一起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登山的真正樂趣。老曾帶著李致新取冰樣,教他拍片子、攝像。那是一次幸福的登山,那種感受他終身難忘。

李致新不由地回憶起建一號營地時的情形。46歲的老曾是最後一個到的營地,他不僅修路,還要給隊員們拍片子,他的精神已經折服了同學們。那天一到營地,他就訓陳建軍:“為什麼不下去接我?最後那段路很危險,繞來繞去的,有很多冰裂縫。”他這一訓,同學們知道了登山應該是什麼樣的。在登山中,幫助人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伸出手去幫助別人是一個登山運動員最基本的素質,盡管有時這一伸手就是生命的付出。

從團隊成員的角度來說,在一個團隊中,尤其在危機四伏時,互幫互助非常重要。這可以保持團隊效能的最佳發揮。如果每個人都打自己的小九九,那麼,什麼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都不可能實現。

從維護團隊的角度來說,無論任何人出現違背原則的錯誤,都要及時指出,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一個合作默契的團隊才能逐漸培養起來。

其實,當時陳建軍當時也沒閑著,正忙著建營呢。一聽老曾訓陳建軍,同學們趕緊燒水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