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說:“越是艱苦的時候,別人給你一杯水的時候,那種感覺越是難忘。”第一杯咖啡喝起來的時候,他們確確實實感覺到什麼是“味道好極了”,真正找到了這種感覺。
在別人誌得意滿,無論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都不會引起對方太大的好感。可當對方正在遭遇困難時,哪怕是一懷水,對方永遠都不會忘記你。比如,在對方失意的時候,不必表現得太勢利,一懷熱荼,也許就能為自己贏得一個永生的朋友。
二、登山人的精神——納木納尼
1.精神素養比身體素質更重要
1984年,中日聯合攀登阿尼瑪卿之後,國家隊要在他們這些隊員中選擇去納木納尼的隊員。李致新和王勇峰都被選上了。在這次登山中,王勇峰為什麼能選上他呢?因為他的素質、修養和覺悟好,這是登山中最難能可貴的。
從阿尼瑪卿回來之後,李致新和王勇峰本來被安排去北京參加慶功會,還要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35周年的慶祝活動。這對他們這些在校的大學生來說簡直是無上的光榮。誰不盼著去北京呀。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意外,他們的領隊老師病了,另一個老師急壞了,誰領他們去北京呢?這個時候,王勇峰說他留下來。王勇峰是登頂隊員,是一定要參加慶功會的,又是那麼難得的機會,他好像一點也不惋惜,說,以後機會多著呢。於是,就在其他登山隊員在北京沉醉在鮮花與掌聲之中的時候,王勇峰在醫院給老師端屎端尿一個月。
後來,推薦隊員的時候,所有的老師竭力推薦王勇峰,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登山人的精神素養比身體素質更重要。老師的定論,在後來王勇峰的登山生涯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品性決定成就的高低,品性給人帶來機會。品性是比身體素質和技能更重要的東西。一些片麵強調技巧的人,他們忽視了品性的力量,結果他們失去了更好的機會。那些看似很傻的人,他們往往具備最可貴的品質。他們往往就是一個團隊的脊梁,是同伴在遭遇危險和困難時的救星。
1984年底,李致新和王勇峰一起投人了攀登納木納尼的訓練之中。這時候,李致新和王勇峰已經是形影不離的朋友了。當時王勇峰在做畢業論文,李致新每天給他打飯,到李致新做論文時,王勇峰他也是如此。
真正的朋友總是能夠想到對方最需要的幫助,他們在互幫互助中能夠取得單人無法獲得的力量。
2.救人比名利更重要
出發的時候顯得很悲壯,登山隊的領導說,在必要的時候要有為登山事業、為日本隊員犧牲的精神。他們當時並沒有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納木納尼他們才領悟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對於長者和權威者的話,我們往往在一時間難以理解,因為許多話僅僅從語言層麵往往無法理解,要理解它們,隻有通過親身經曆。正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勇峰在納木納尼的任務是負責運輸。從大本營到一號營地,再到二號營地,為突擊隊員做準備。登頂那天,雪非常大,背的東西又多,根本不是在走路,而是走一步跪一步,王勇峰是把路跪出來的。但他不是登頂隊員,把裝備運到突擊營地後,要回到二號營地待命。從二號營地到突擊營地隻有一兩個小時的路程。但王勇峰卻不能向上走,這不能不讓人感到萬分遺憾。
如果說登頂需要的勇氣、實力和耐力,那麼,運輸隊員除了勇氣、耐力這些精神以外,還需要一種更難做到的犧牲精神。紅花還需綠葉配。一個團隊的合作分工中,總是有主角,有配角。當主角機會難得,當配角卻能給人難得的一種磨煉。
在王勇峰們的努力之下,登頂前的路線已經全部鋪好,加上天氣也不錯,負責登頂的李致新自感當時體力狀態非常好,看起來突擊頂峰沒有一點兒問題了。他們當時很興奮,策劃著如何給學校發電報。
眼看快到突擊營地了,李致新步話機卻突然“嘩啦嘩啦”地響了,大本營命令他立即護送日本隊員下撤。他一下蒙了,當時李致新的感覺是所有的夢想都破滅了。從喀什坐了10天的車才到山下,又攀登了一個月,硬是把物資運輸到了突擊營地,這一切不就是為了登頂嗎?而這個時候,頂峰就在眼前了,不足200米他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卻讓他下撤!對李致新來說那是一種不能用語言描述的沮喪,他心裏罵日本人連累了自己,為什麼不等他回來再病?4個隊員要把得高山病的日本隊員捆在睡袋裏往山下救。這時候,突擊隊員往上走,他們開始捆日本隊員。人還沒捆好呢,已經看見隊員在頂峰展旗子了。
救人李致新已經有經驗了。睡袋外麵罩帳篷,不能捆太緊,太緊人就勒死了,也不能太鬆,捆鬆了人就滑出來了。
過猶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講究恰如其分。
將病人捆好以後,李致新等4人立即一起往下送,前兩個人拽,後兩個人拉著。往山下拖實際上是自然給氧。
在下山的路上,他們碰上了小加布和次仁多吉往上送氧氣。還碰上了王勇峰,王勇峰最終也沒有等到登頂的機會,他是被老隊員趕下山的,老隊員怕他拖了登頂隊員的後腿。盡管上山的路是他一步一步跪出來的,但還是和登頂無緣。回到大本營後,王勇峰哭得昏天黑地。納木納尼恐怕是王勇峰一輩子也不會忘掉的地方。大本營命令王勇峰和李致新他們4個人一起把日本隊員護送到一號營地,然後原地休息。天快黑了的時候,登頂隊員也撤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