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九死一生 譽滿九州的“雙子星座”——李致新與王勇峰(11)(3 / 3)

在新輕裝之後,已經是淩晨1點多了,5點,他們就要出發了。可李致新和王勇峰竟沒有一點困意。

在雅加達,李致新曾拎著一條濕毛巾和王勇峰開玩笑:“誰讓你弄濕的?這怎麼減分量呀?”

返回後,在香港過境安檢的時候,李致新故作輕鬆地把包背上肩的時候,人險些被掀翻在地。有誰知道,資金的缺乏讓中國登山家付出了許多。回來時,為了省錢,王勇峰把岩石標本全裝進了自己的背包。

麵臨這最後一座山峰——查亞峰,李致新和王勇峰的心情沒有了乞力馬紮羅的那種低落,也沒有了厄爾布魯士的那種焦慮,明顯很輕鬆了。畢竟,11年的努力馬上就要到終點了。這次出發前,王勇峰特意又穿上了1993年登珠穆朗瑪峰時穿的那件T恤,上麵寫著:百戰百勝。

其實,對於大多數山峰來說,真正的攀登就是那麼幾天的事兒,即使是攀登珠穆朗瑪峰,打通路線之後,也不過三五天就上去了。但之前的準備卻是那麼的漫長和細微,拿錯一雙襪子也可以斷送你三五年的準備。

其實,何止登山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麼?一個人,一生中的輝煌時刻屈指可數,但為了這屈指可數的輝煌,人們需要付出多少準備。

更多的時候,人們對於李致新、王勇峰的敬重,來自於他們十幾年堅定不移的信念,並非僅僅來自於他們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業績。對於中國登山家來說,很多困難都雙倍於甚至多倍於國外登山家,在更多的時間裏,他們是在用自己的青春等待,而在這種等待中,他們的熱情從未熄滅,他們的理想從未放棄。

堅持可以創造輝煌,堅持可以創造奇跡。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缺乏耐心,淺嚐輒止,一遇到不順利,立即退縮,或改變主意。結果努力沒少付出,卻總不能如願。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深思麼?

2.在專業和業餘之間隻有忍受力的區別

1999年6月21日,也就是在李致新和王勇峰離開北京8天以後,他們到達了海拔4023米的查亞峰大本營。

紮下營地以後,他們就順著印尼向導指引的主峰方向,開始了適應性訓練。

黃昏時,他們回到營地,卻聽說他們的裝備還沒有運上來,原來,山下的背夫在鬧罷工。在這裏,尋找背夫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大多數人不適於高山行走,他們的行裝還要分裝成15公斤一個的小包背夫才肯背,當然,這樣能給更多的人掙錢機會。到晚上8點鍾時,李致新、王勇峰他們四個人隻有一條睡袋和隨身背上來的東西,一直到晚上9點鍾,印尼登山協會的幾個人才自己背上來幾件行李。

這天晚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高山反應,頭疼,睡不著覺。印尼隊的帳篷裏一直有人在喊叫。中國隊這邊隻有張偉反應良好,吃得香,睡得好。這再一次印證了王勇峰的那句話,在高山反應麵前,沒有專業和業餘的區別,隻是一個承受力和忍受力的區別。

事實上,遇到困難時,年輕人與那些經曆豐富的人是平等的,都會感到壓力和艱難,他們的區別也正像專業登山者與業餘登山者麵對高山反應一樣,隻是承受力和忍受力的區別。

李致新這次的反應非常明顯,直到撤營時,他還無法睡覺,在山上的四天裏,他總共睡了不到10個小時,四天裏,體重一共下降了4公斤。

6月22日,所有的人在附近繼續進行適應性訓練,並在海拔4200米的山腳下修建了一個過渡營地,留了一些裝備在那裏,準備第二天的登頂。

3.冒險出發

1999年6月23日淩晨4點,李致新和王勇峰按照他們的計劃準時出發了。

由於昨天夜裏刮了一夜的風,所以,這時的天氣出奇地好,繁星滿天,甚至不用頭燈就能辨認灰白色的山中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