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疊紀晚期,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上首先出現裂痕,也就是最初的印度洋開始產生海底裂痕。具體表現在非洲與南極洲之間、印度(當時位於南半球,是岡瓦納大陸的組成部分)與非洲之間、印度與南極洲之間開始分裂;同時,北美洲與歐洲之間也出現裂痕,即北大西洋出現,大西洋洋底也開始擴張了。
到了侏羅紀,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海底擴張進一步發展,同時,古地中海向西明顯裂開。南極洲與澳大利亞雖然仍連接一起,但這塊大陸與南美洲、非洲、印度完全分離,而新西蘭位於南極洲之南,接近南極的極點。古中國大陸及日本山脈原相偎在一起,自三疊紀晚期從泛大陸上出現裂痕以後,此時漂到南緯的赤道附近。古印度大陸也向北漂移,使印度洋的麵積比先前擴大了。
到白堊紀,大陸分裂進一步擴展,各大洋繼續增大,南半球表現得最為明顯,目前所見的海陸配置麵貌亦已基本奠定。大西洋更為明顯,南美洲與非洲已完全脫離,非洲與歐亞古陸之間僅在伊比利亞半島有所連接,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成為比較寬闊的東西向延伸的長條海槽,其東端直達現今的西藏南部、雲南西部,並向南延伸到印支半島以至印度尼西亞一帶。
格陵蘭尚未形成四周環海的島嶼,而是連接著古北美與古歐亞兩個大陸。古南極洲與古澳大利亞仍未分開,連成一個長方形的大島。印巴古陸已向北漂移較多,接近赤道,全島都在南半球位置上。古中國大陸包括亞洲東部諸島嶼,也向北漂移,將近1/2的地域已超過赤道,進入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印度洋的麵積與大西洋一樣,都大大地擴展了。
新生代的海陸配置和自然環境
到了新生代之後,全球的海陸分布對比起中生代,又有了不同,與現在的世界地圖相比較,也有一些差異。先看北美洲,那時候從得克薩斯州往西,沿落基山有一條南北向的內海,把北美洲分隔成東西兩半,其西部的北美洲經過白令海峽可與亞洲相連,而東部的一半則通過北極大陸與歐洲渾然一體。
歐亞大陸的地理形態也與今天不同,烏拉爾有一條南北向的海峽,其北端與北極海相通,南端則連向地中海,所以嚴格來說,所謂歐亞大陸當時並不存在,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分界線正好是海峽分隔。
亞洲南部從第三紀早期開始位移的阿爾卑斯山變化是很大的,或者說,這就是板塊漂移的結果,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等地。
南北半球之間的古地中海原是十分開闊的大海,自中生代以來,逐步縮小。到晚第三紀初期,非洲大陸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大陸板塊在古地中海西部相遇。撞擊的結果是出現阿特拉斯山和安達盧西亞山的褶皺隆起,致使古地中海西端幾乎封閉,海域麵積大為減小。到早第三紀後期,南半球的板塊進一步北移,使阿爾卑斯山變形,這次造山運動向東一直延伸到中東、近東各地,並持續到晚第三紀早期,導致古地中海的中段也變成封閉,中東和近東地區就出現了新生的大陸。同時,也出現了被陸地包圍起來的內海——黑海。此時,古地中海的西段進一步封閉,地中海內的海水一度幹涸。當時的歐洲和非洲之間,沒有水域分隔。
到了晚第三紀後期,阿爾卑斯山繼續升高,而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斷裂活動,於是打開了地中海西端的通道,大西洋海水沿著通道重返回地中海,一直繼續到今天。
東非大裂穀正當非洲板塊向北漂移的時候,大陸的東部出現了巨大的裂穀,即產生了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穀。
再看古地中海東段延伸的喜馬拉雅山地區,這裏與中國大陸的麵貌最為密切。印度板塊自從中生代時岡瓦納大陸解體分離出來以後,繼續向北漂移。到早第三紀時,越過赤道,到達北回歸線附近,其北緣開始向亞洲大陸板塊之下俯衝,到始新世末期,兩者終於相撞,致使古地中海東端的喜馬拉雅海槽消失,兩個板塊發生擠壓,出現了一係列褶皺山係,喜馬拉雅山就這樣形成了。起初,山勢並不高,但由於俯衝作用繼續進行,亞洲大陸南緣也就繼續抬升翹起,逐漸使山體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