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塊漂移、碰撞過程中,板塊內部也出現斷裂活動,例如在印度中、西部在早第三紀時有廣泛的火山活動,著名的“德幹暗色岩”就是此時的噴溢熔岩。研究者認為,這些火山活動與斷裂構造可能是由於印度板塊與非洲以東的塞舌爾群島之間的分離有關。
新生代時期,在環太平洋之濱也出現了許多新生的山係。澳大利亞在新生代的時期比較平靜,沒有影響大的地殼運動。在南極洲大陸上,第三紀時期出現火山噴發。南極大陸在新生代早期仍處於低緯度地區,隨者板塊的逐步向南漂移,到新生代晚期才漂到現在的位置。由於環太平洋及古地中海都是板塊相撞的地帶,又是地殼上深斷裂的俯衝所在,所以也是現代地震的集中地帶。
由於海陸配置的巨大變化,必然影響到自然環境的改變。在研究新生代的氣候變化時,必須注意2個方麵的特點:①解釋高緯度的氣候帶時,必須聯係到大陸板塊漂移的結果;②當全球大規模的冰川出現時,對新生代後期的氣候環境發生的嚴重影響。
第三紀時期,暖熱的氣候似乎遍及全球,甚至南極和北極在早第三紀時曾都是熱帶氣候。進入晚第三紀,特別是到上新世以後,全球氣候轉涼的現象比較明顯。
第四紀時期,出現冰期與間冰期氣候的交替,對環境影響很大,就以早更新世時期為例,其氣溫可能比前期下降5~10℃,所以,在我國西部高山地區出現冰川。但到間冰期時,氣溫又明顯轉暖。
第四紀冰期
第三紀末,氣候開始轉涼;第四紀初期,寒冷氣候帶向南轉移,使高緯度和高山地區進入冰期,並廣泛發育冰蓋或冰川。
第四紀冰期的規模很大,在歐洲,冰蓋南緣可達北緯50°附近;在北美,冰蓋前緣一直延伸到北緯40°以南;南極洲的冰蓋也遠比現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在內的地區的山嶽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下達到較低的位置。中國第四紀冰川作用的範圍,不僅包括東北、西北、西藏和西南等地的山地和高原,而且波及東部山區和山麓平原。
這次大冰期,至少可分4次冰期和3次間冰期。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全球大陸有32%的麵積為冰川所覆蓋,大量的水分停滯於大陸上,致使海麵下降約130米。
在第四紀冰期中,氣溫比現在低3~7℃左右,雪雨降量也比較大,不但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就是中低緯地區也出現寒冷氣候,並在山區發育山嶽冰川。
但是,並不像災變論者所說的那樣,生物會全部消滅。相反,從人類發展曆史來看,原始人類是在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化中,經過同自然界嚴寒的條件作激烈鬥爭,發展成為現代人。
進入全新世,氣溫一度較高,可能高出現在6℃。竺可楨提出中國最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仰韶文化期,華北平原盛長竹林,年平均氣溫高於現在2℃;距今3000年前,出現第一次寒冷期;距今2000年前,出現第二次寒冷期,以後有一個明顯的暖期,當時氣溫高出現在2~3℃;到14世紀~19世紀中葉,其中在公元1700年時出現曆史時期的最低溫。到19世紀中葉,氣溫又轉暖;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部氣候有轉涼的趨勢。
那麼,地球上今後的氣候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楊懷仁根據第四紀後期氣候的變化特點和近年的環境變化提出如下推測:21世紀全球氣溫將上升,因此海平麵升高是最主要的。這對於今後人類的生活將產生嚴重的影響。北極的冰川將會明顯的融化,大氣環流隨之改變。有些地區的蒸發量和降水量也會增高,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反,各地氣候反差很大。而南極洲的冰川可能較為穩定,暫時不會有明顯的融化,從而加強了南北兩半球氣候的不對稱性。
現在我們知道地球的曆史約有46億年了,在這數十億年裏,地球經曆過很多變化,曾多次出現由海變陸,或由陸變海的過程。伴隨著這些變化,地球上也出現了生物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