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最早有種子的植物——裸子植物(1)(2 / 2)

4.鬆柏綱

柏樹鬆柏綱植物是現代裸子植物中種、屬最多的植物。它們的植物體的形態結構比鐵樹類、銀杏類更能適應寒旱的自然環境;它們的胚珠受精方式比較進化,小孢子(花粉粒)萌發時產生花粉管,遊動精子消失。這是此類植物在地質曆史進程中較能抵禦自然環境的變動,而較多地保存下來的緣故。關於鬆柏類植物的起源,還不很清楚,在地質史上出現較早的科得狄,可看作是鬆柏類植物的先驅者,因為它和古老的鬆柏類在形態上和結構上,有不少重要的相似點,特別是和石炭紀、二疊紀的鬆柏植物勒巴杉孢子葉球的結構非常近似。

從這些相似的特征分析,鬆柏綱植物無疑是科得狄的後裔。一般認為,鬆柏綱植物各科的演化路線是:杉科和柏科,它們可能是從中生代早期的三疊紀、侏羅紀時已滅絕的類型,伏脂杉、掌鱗杉等化石類型中分化出來的;南洋杉科,在木材的形態結構上與科得狄極為相似,稱為“南洋杉型”,所以,可能是從它直接演化出來的;鬆科的可靠化石,雖出現較晚,但也許很早就已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演化支,因為它的球果具有分離的苞鱗,是相當原始的性狀。

5.買麻藤綱

買麻藤綱植物在現代裸子植物中,是完全孤立的一群。現存的3個屬即麻黃屬、買麻藤屬和百歲蘭屬,這3個屬缺乏密切關係的類群,各自形成3個獨立的科和目。它們在外形上和生活環境相差很大,地理分布上又較遙遠。但從這3個屬植物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由生殖器官兩性到單性,雌雄同株到異株的發展趨勢,它們都是屬於比較退化和特化的類型。

裸子植物的進化

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是地球上蕨類植物、種子蕨和科得狄植物繁榮昌盛時期。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石炭紀的中、晚期起,地球上由於氣候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叢林中的麵貌,即植被也在發生變化,逐漸形成了4個不同的植物群: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部地區的稱為歐美植物群;發育在亞洲東部的就稱為華夏植物群。歐美植物群和華夏植物群生長於氣候濕熱的條件,植被與今日的雨林、季雨林相似。在亞洲北部季節明顯、濕度高而溫度較低的環境,分布著安加拉植物群(或稱通古斯植物群、庫茲涅茨克植物群)和在南半球各大洲和北半球南亞地區季節明顯,濕度和溫度變化顯著的環境,分布著岡瓦納植物群。

在石炭紀和二疊紀之交,地球上自然環境開始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華夏植物群和歐美植物群分布的地區先後出現了季節性的幹旱,並逐漸增加著強度和幅度,嚴重地威脅著生長在濕潤環境中的各種植物。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使陸地上升,麵積和相對高度迅速增加,大片的沼澤幹涸或消失。又隨著海水的退卻,海濱濕潤而均勻的海洋性氣候,也被嚴酷而多變的大陸性氣候所代替,這些自然因素的變化,對於植物界的影響,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盛極一時的蕨類植物大量衰亡,新型的裸子植物逐漸興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