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理論,是從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態的一把鑰匙。

地球表層是由一些板塊合並而成。這些板塊就像浮在海麵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漿上漂浮運動。所謂板塊構造,講的就是這些堅硬的岩石板塊以及它們的運動體係。地球表層主要有6個基本板塊。板塊堅如磐石,內部穩定,地殼處於比較寧靜之中;而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運動激烈的地帶,經常發生火山噴發、地震、岩層的擠壓褶皺及斷裂。

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脈分開,一半屬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一半屬於美洲板塊;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脈分開,使印度洋洋底分別屬於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所以,這些板塊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陸岩石圈組成,包含了海洋與大陸。

板塊為什麼會運動?它的動力來自何處?目前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主要是地幔深處的熱對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稱地核,它是高溫熔融的。它給地核外圍的地幔加熱,致使溫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層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導熱性不能有效地將地核的熱量散發出去,使熱量積聚,致使地幔逐漸升高溫度。地幔物質成為塑性狀態,形成對流形式的運動。地幔的熱對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脈(又稱大洋中脊)處上升,沿著海底水平運動,到達大洋邊緣的海溝島弧帶,經過水平長距離運動後冷卻,而沿海溝帶下沉,又回到高溫的地幔層中消失。

由於地幔的對流運動,使得漂浮在它上麵的板塊也被帶動做水平運動。所以,地幔的熱對流是帶動板塊運動的傳送帶。板塊從大洋中脊兩側各自做分離的運動。這運動的板塊最終總會有相遇的,相遇時會相互碰撞。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時,由於大洋板塊密度大而且重,就插到大陸板塊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處就形成大洋邊緣的深海溝。假使是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則互相擠壓,使兩個板塊的接觸帶擠壓變形,形成巨大的山係。如喜馬拉雅山係就是由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擠壓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運動,形成大洋邊緣島弧海溝複雜的地貌,也構成大陸上巨大的山係。板塊構造控製了整個地球的地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