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的結構

地球的最外層被一層總質量約為39×1015噸的混合氣體包圍著,它隻占地球憩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質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是極不平均的,由於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大氣的質量主要集中在下部,50%的質量集中在離地麵5千米以下,75%集中在10千米以下,90%集中在30千米以下的範圍內。高度100千米以上,空氣的質量僅是整個大氣圈質量的百萬分之一。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溫度、化學成分、荷電等物理性質的差異,同時考慮到大氣的垂直運動狀況,可將大氣圈分為五層。

對流層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低層,其厚度隨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在赤道低緯度區為17~18千米;在中緯度區為10~12千米;兩極附近高緯度區為8~9千米。夏季較厚,冬季較薄。這一層的顯著特點是:①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在對流層,大約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由於貼近地麵的空氣受地麵輻射增溫的影響而膨脹上升,上麵冷空氣下沉,所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強烈的對流。②大氣密度大。大氣總質量的3/4以上集中在對流層。

在對流層中,因受地表的影響不同,又可分為兩層。在1~2千米以下,因受地表機械、熱力強烈作用的影響,通稱為摩擦層或邊界層,亦稱低層大氣。排入大氣的汙染物絕大部分活動在此層。在1~2千米以上,受地表影響變小,稱為自由大氣層,主要天氣過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現在此層。對流層和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

平流層對流層頂到約50~55千米的大氣層為平流層,厚度約為38千米。在平流層下層,即30~35千米以下,溫度隨高度降低變化較小,氣溫趨於穩定;到30~35千米處時的溫度約為-55℃,所以又稱同溫層;在30~35千米以上,溫度隨高度升高而上升,到平流層頂升至-3℃以上。這是因為,在高約15~35千米的範圍內,有厚約20千米的一層臭氧層。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陽光短波紫外線的能力,同時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可被分解為原子氧和分子氧,當這些原子氧和分子氧重新化合生成臭氧時,可以熱的形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平流層的溫度升高。在平流層中空氣沒有對流運動,平流運動占顯著優勢,空氣比下層稀薄得多且幹燥,水汽、塵埃的含量甚微,大氣透明度好,很難出現雲、雨等天氣現象。

中間層從平流層頂到80千米高度這一層稱為中間層,在這一層裏有強烈的垂直對流運動,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下降,中間層頂溫可降至-113~-83℃。

熱成層中間層之上為熱成層,有時也稱為暖層,上界達800千米。該層的下部基本上是由分子氮所組成,而上部是由原子氧所組成。原子氧層可吸收太陽輻射出的紫外線,因而在這層中的氣體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由於太陽和宇宙射線的作用,該層大部分空氣分子發生電離,使其具有較高密度的帶電粒子,故稱為電離層。電離層能將電磁波反射回地球,故對全球性的無線電通信有重大意義。

逸散層這是大氣圈的最外層,高度在800千米以上,厚度為15000~24000千米。這層空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發生電離,使質子的含量大大超過中性氫原子的含量。逸散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由於空氣受地心引力極小,氣體及微粒可以從這層被碰撞出地球重力場而進入太空逸散。對逸散層的高度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實際上地球大氣與星際空間具有相當厚的過渡層。該層的溫度也是隨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