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麵上升氣溫升高會引起海平麵上升,這是大多數科學家的看法。在引起海平麵上升的原因方麵,則有不同的見解。有人提出,全球變暖會使兩極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麵上升。以地球南極為例,平均氣溫在-80~-50℃之間,所以即使大氣平均氣溫增加幾度,根本無法使那裏的冰川融化,但從長期來看,氣溫持續增高可能使南極冰蓋融化,然而要發生這種情況至少需要過1~2個世紀。也有人認為由於全球變暖,降雨降雪增加,冰蓋反而會增厚,則海水水位反而會降低。有人提出,海水溫度會因氣溫的升高而升高,熱膨脹的結果會導致海平麵上升。有人估計,綜合考慮海水熱膨脹、高山冰雪融化和降水增加等正因素,降雪等使冰蓋增厚等負因素,當全球變暖,溫度上升15~45℃時,海平麵可能上升20~165厘米。還有人估計,近百年來隨全球氣候增暖06℃,全球海平麵大約上升了10~15厘米。

海平麵上升,沿海地區會有一定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數十個小島國家,如馬爾代夫,其次是沿海城市,包括重要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曼穀、倫敦、紐約等。海平麵上升,除了失去領土外還可能產生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暢、土地鹽漬化等問題,航運和水產養殖業也可能受到影響。據估計,如果海平麵上升的情況發生,中國第三大城市天津市的70%人口、80%的工業產值將受到威脅,一些大化工廠、大電廠、大鹽廠、大油田將受到損害。天津地區的農業也會因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加重、排水困難而受到危害。

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暖將引起世界溫度帶的移動,大氣運動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使降水情況也發生改變。有人估計氣候變化的最明顯特點如下:大部分地區溫度升高,但也有例外。溫度升高在遠離赤道的地區最為明顯。例如緯度70°~80°的極地高緯度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更頻繁地出現更大的暴風雪天氣;全球降雨量增加,但某些地區卻可能帶來更頻繁的幹旱天氣,如美國的中西部農場帶,可能由於蒸發迅速和風型改變而變得更為幹燥;沿海岸的亞熱帶地區會出現更潮濕的季風;台風的強度增強。科學家預言,如果熱帶地區的溫度升高2~3℃,則海洋表麵溫度的升高將引起台風能量增大。還有研究結果表明,加勒比海、大西洋西部、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區台風強度將增大40%~50%。墨西哥灣台風強度將增大60%,因為這裏的表麵海水溫度升高的幅度更大;颶風更頻繁、更強大,並向高緯度地區發展。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必然給生物圈造成多種衝擊,生物群落的緯度分布和生物帶都會有相應的變化,很可能有部分植物、高等真菌物種會處於瀕臨滅絕和物種變異的境地,植物的變異也必然影響到動物群落。還有專家預測,氣候變暖會使森林火災更為頻繁和嚴重,這對正在地球上迅速消失的森林來說無疑等於雪上加霜。

對全球人類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自然界變化,這也必將影響到人類,這種影響是很難估計的。目前,已經提出的一些問題可以列舉如下。①對農業的影響。地球增溫將出現更多的氣候反常,這些異常的幹旱、洪水、酷熱或嚴寒、暴風雨雷或颶風必將導致更多的自然災害,造成農作物歉收、病蟲害流行,魚類和其他水產品減少。②威脅沿海城市、島嶼和平原。沿海地帶往往是國家的中心和經濟、交通、文化的樞紐,所以地區升溫造成的威脅,對這些國家的影響是很大的。例如有人估計,如果海平麵上升08~18米,菲律賓的馬尼拉的大部分可能位於1米深的水下,而印尼雅加達的330萬居民需撤離市區。③傳染性疾病可能擴大分布範圍。隨著氣候的變暖和反常,被稱為"傳病媒介"的那些動物、微生物和植物可能擴大分布範圍,造成更多的致病病毒和細菌向人進攻,出現全球性流行傳染病,如登革熱、瘧疾和盤尾絲蟲病等。④改變水資源的分布和水量。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引起水量的減少和洪水的泛濫。當今世界水資源缺乏的國家日益增多,如果氣候變化,很可能造成更多的缺水國和缺水地區,由此而引起的衝突將會增多,環境安全將成為國際性問題,甚至引發戰爭。

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對策空氣中CO2含量的變化與溫度的變化一致,這個科學研究論點被廣泛接受。

從當前溫室氣體產生的原因和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看,控製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途徑是製定適當的能源發展戰略,逐步穩定和削減排放量、增加吸收量並采取必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途徑主要是:改變能源結構、控製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發電和其他能源轉換部門的效率;提高工業生產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建築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門的能源效率;減少森林植被的破壞;控製水田和垃圾填埋場排放甲烷等。增加溫室氣體吸收的途徑主要有植樹造林和采用固碳技術等。其中,固碳技術是指把燃燒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然後深海棄置和地下棄置,或者通過化學、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主要是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從各國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來看,一是實行直接控製,包括限製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限製砍伐森林;二是應用經濟手段,包括征收汙染稅費、實施排汙權交易(包括各國之間的聯合履約),提供補助資金和開發援助;三是鼓勵公眾參與,包括向公眾提供信息,進行教育、培訓等。從今後可供選擇的技術來看,主要有節能技術、生物能技術、二氧化碳固定技術等。麵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已把開發節能和新型能源技術列為能源戰略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