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法隻適於處理高濃度的有機廢氣,常用作吸附、燃燒等方法淨化高濃度廢氣的預處理方法,以減輕這些方法的負荷。冷凝法的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並可回收到純度較高的產物,因此也成為氣態汙染物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大氣汙染治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對大氣汙染的治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采用的是末端治理的方法。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以及多種類型汙染源的出現,大氣中汙染物總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空氣質量仍在不斷惡化。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大麵積的生態破壞、酸雨區的擴大、城市空氣質量的惡化以及全球性汙染的出現,使得大氣汙染呈現了範圍大、危害嚴重、持續惡化等特點。在全球,城市大氣汙染每年導致約80萬人死亡。目前,我國城市和區域大氣汙染也已十分嚴重,並有日益惡化的趨勢,而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能耗大、能源結構不合理、汙染源的不斷增加、來源複雜以及汙染物種類繁多等多種因素。2005年,我國因大氣汙染造成的環境與健康損失占全國GDP的7%,而且到2020年可能達到13%。因此,隻靠單項治理或末端治理措施解決不了大氣汙染問題,必須從城市和區域的整體出發,統一規劃並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及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控製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
開展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必須堅持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以源頭控製為主,實施全過程控製汙染物的排放總量是決定一個區域環境質量的根本問題,單純對汙染源排出的汙染物進行淨化治理,可以控製每個汙染源排放汙染物的濃度,但卻控製不住汙染物排放總量的增加,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改善區域大氣質量。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大氣環境質量問題,就必須要從源頭開始控製並實行全過程控製,推行清潔生產,即利用適宜能源、減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工業生產原料利用率,在生產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汙染物排放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汙染物發生量,並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排放廢物帶來的風險和降低處理、處置費用。因此,以源頭控製為主,實施全過程控製是大氣汙染綜合防治的重要原則。
合理利用大氣自淨能力與人為措施相結合大氣的自淨有物理作用(如擴散、稀釋、降水衝刷等)和化學作用(如氧化、還原等),利用大氣的自淨能力可以減輕汙染的危害。合理利用大氣自淨能力,既可保護環境,又可節約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但汙染物的排放量若超過了大氣所能承受的負荷,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應堅持合理利用大氣自淨能力與人為措施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從單個汙染源的治理來考慮,而且要與大氣自淨能力綜合考慮,組成不同方案,然後擇其最優或較優者。
分散治理與綜合防治相結合分別對分散的汙染源進行治理對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是有利的,但必須與綜合防治相結合,才能充分顯示出大氣汙染防治的環境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區域汙染綜合防治必須以汙染集中控製為主,這樣既可達到改善整個區域環境質量的目的,又能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取盡可能大的效益。同時汙染綜合防治又要以汙染源分散治理為基礎,因為區域主要汙染物應控製的排放總量,是根據該區域的環境目標確定的,並將此總量合理分配落實到汙染源,各主要汙染源按總量控製指標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各主要汙染源的治理都達不到總量控製的要求,區域汙染綜合防治的目標就會落空,因此分散治理是區域汙染綜合防治的基礎。
按功能區實行總量控製與濃度控製相結合按功能區實行總量控製是指在保持功能區環境目標值的前提下,所能允許的某種汙染物的最大排汙總量。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主要取決於區域的汙染物排放總量,而不是單個汙染源的排放濃度是否達標。如果某一功能區大氣汙染源的密度大,即使單個汙染源都達標排放,整個功能區的汙染物排放總量仍會超過環境容量。但實踐表明,對汙染源排放的濃度控製也是必需的。因此必須實施汙染物排放濃度控製與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