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開恐龍的謎並不容易,但是越接近問題的核心,便越需要采取激烈的行動。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英維拉鎮的西邊,100千米處有一個恐龍洞。1980年維多利亞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湯姆·瑞吉在一個發生過爆炸的峽穀的地下隧道迷宮中發現一塊驚人的化石。60米大的隧道被挖掘了,300噸重的岩石被移開,然後搜索隊開始在這個遺留下來的岩石裏尋找那迷失的世界。每個人每天可能隻發現一兩塊骨頭。如果集合15到30個人可能每天收集到50~60塊碎片。工作既艱苦又緩慢,約20年後,約有5000塊骨頭被組成兩個部分的骨架。
湯姆的妻子特瑞吉是盟納許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從1991年開始在恐龍洞裏從事化石研究。她帶來恐龍的大腿骨。蒂米龍生活在這裏超過12000萬年之久,是一種奔走時速達20千米的活潑恐龍。
它身長335米,有著像小鳥一樣的嘴,用於捕食昆蟲或小型哺乳類動物,蒂米龍是一種鴕鳥型的恐龍,因為它擁有細長的腿和像鴕鳥一樣的長頸。但是這種動物並不稀奇,在北美洲就已發現了這種類似鴕鳥的動物。比較特別的是截至目前為止這種動物都是在北半球發現的,我們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是來自南半球的。生活在暖和氣候裏的恐龍又是怎樣適應這寒冷的天氣呢?對於蒂米龍和它在北美洲的家族的差異,科學家一直找不到證據證明它們能在這個緯度生存。
既然在化學上的外觀來看沒有任何的發現,科學家決定作進一步的研究。一個骨架中可能隱含著重要的線索。將標本鋸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之後再被運往2000千米的南非分析。在開普敦的博物館裏,安妮·塔蘇亞借來一組專門用來研究骨頭的工具。安妮說:“我們有的隻是一隻北極熊的腿骨。它看起來已經完全成長。我們要做的是把它變薄,讓它能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根骨頭反映出在不同的季節裏,北極熊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食物豐富時,這群動物快速地生長,相反的,便生長得較慢。這就是冬季裏北極熊的生活方式。冬眠就會減緩北極熊的生長速度。”
科學家想進一步知道蒂米龍的頭是否也顯示這樣的生活方式。安妮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結論就是恐龍會冬眠。寒冷的冬季長達四個月,也許蒂米龍在南極的某個洞裏冬眠,以等待春天的到來。但在世界的盡頭,蒂米龍並不是唯一能調節自己適應環境的動物。
1989年恐龍動物化石的發現是一個驚人的發現,搜索隊這次發現一種珍奇動物的化石,這個發現同時粉碎了那些恐龍生活在高緯度的地區的預測。湯姆以她女兒的名字為這恐龍命名為萊亞利爾龍。這種恐龍隻有0.9米長,兩條前腿上長有5根手指,用以幫助牙齒咀嚼植物。後腿上有四根腳趾,它能保持平衡,並不能跑得很快。萊亞利爾龍和蒂米龍是同一個時期的恐龍。於是安妮·塔蘇亞的顯微鏡再次發揮作用,安妮的答案是萊亞利爾龍的骨架和北極熊的非常不同。它的骨架顯示不出它有停止生長和冬眠的跡象。這意味著這種恐龍即使生活在有極端氣候的兩極也能夠快速地生長。在冰冷的冬季,氣候條件極為苛刻,人類必須以恒溫維持活動能力。萊亞利爾龍是一種活潑快捷的恐龍,能與自己身處的環境相協調。
但是生存最為重要,夜幕降臨,又會發生什麼事?南極的冬天是永無止境的夜晚,恐龍的世界中僅有偶爾來自南方的光線和微弱的月光。對小的草食恐龍而言,生存最為重要。但它們根本無能為力。萊亞利爾龍的顱骨附近有驚人的發現。它的眼腦葉體積非常龐大。眼腦葉是大腦裏視覺圖像的信息區域,這代表萊亞利爾龍的大腦裏有一個區域能夠解決光的問題,讓它能夠在黑暗中看到東西。今天我們才進展到藝術科技的層次,但早在12000萬年前,萊亞利爾龍已可以默默在暗中看見事物。因為這是秘密的武器,萊亞利爾龍能熬過黑暗的冬季,並且搜尋食物。
萊亞利爾龍的情況說明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的恐龍比我們想象中的更聰明、更能適應它們的世界。其中一部分仍居住在極地,忍受著寒冷和黑暗的冬季,另一部分則移居數千裏遠的海灣繼續生存數百年。
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地,但我們所知道的仍嫌不足。對於饑餓的恐龍來說,這兩片環境惡劣的陸地是一片極大的區域。對於科學家來說,它是一個還沒被搜索的區域。在還未被探索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誰會知道在恐龍統治的世界裏還潛伏著什麼令人注意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