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南極恐龍能成功移居澳洲大陸嗎(1 / 1)

搜索隊在南極洲已經有三個星期了,再過兩個月,南極洲夏天就要結束了。他們翻山越嶺到了山的另外一邊,安營之後的第二天,他們又開始工作了。隻要有恐龍存在,他們就決定去找到它們。這次挖掘的地點是距離史前海洋遙遠的一片幹地。

在古巴煙草田島,尋找恐龍骨就像海底撈針一樣。南達科礦校的吉姆就體驗到最刺激的探險發現。他發現了一顆門牙,他懷疑是南極洲第一次發現的鴨嘴龍。“我們會把它送回實驗室驗證,我相信我的直覺是對的。”吉姆用自信的眼神告訴我們。

鴨嘴龍嘴部的形狀長得極像鴨嘴獸,它是一種大型的草食性恐龍。長約22.7米~32米,兩腳站立或四腳走路。在白堊紀時代,它們族群沿著整個北美洲平原,就像澳大利亞莫塔巴拉龍,鴨嘴龍也是成群地出沒在廣闊的草原上。盡管它們的嘴看起來極像鴨嘴,但後顎卻有幾百顆整齊的牙,用於咀嚼食物。但是南極洲一隻恐龍牙能鑲嵌到一隻北美洲的鴨嘴龍嘴裏嗎?經過比較,從形態上說它們是近乎相同的。令人驚訝的是,為什麼相距這麼遠的動物的牙齒如此相似呢?我們一直認為,鴨嘴龍是生活在北半球的,在白堊紀時期,它們才遷徙到南半球來。從蒙大拿到阿拉斯加發現了數以百計的鴨嘴龍骸骨,不由讓人假設這些巨大的草食性動物會遷徙幾千裏之遠。冬天一到,原始的南極洲便拉起了黑幕,代表著鴨嘴龍又到遷徙的時候了。對於現在居住於古巴煙草田島的動物,南美洲暖和的草地是它們唯一逃生之處。它們即將麵臨的是一場具有極大障礙的長途之旅。

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在12000萬年前仍是連在一起的島嶼。150千米寬的水域將它們從南美洲分開。海洋並不是一個障礙。就算陸塊之間不是幹燥的土地,陸塊如果距離不是很遠,島嶼和島嶼之間還有所連接。如此一來,動物就可以借遊泳漂浮的方式從這一個島到另一個島,遷徙到南美大陸去了。或許當潮退的時候,水位降低,恐龍便可能在兩塊陸地間行走。又或許它根本就會遊泳,要渡過南極的冬天,對於這群龐大的群居動物,如南極龍來說,移居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如果草食性動物能放棄它們的夏天牧場,肉食動物又該怎麼做呢?地處世界盡頭的等待,又是一項驚人的答案。12000萬年後,在澳大利亞東南的英維拉,從盟納許大學派遣了一支搜索隊追尋著白堊紀恐龍的蹤跡。這裏的潮水是它們最大的敵人。每天早上工作之前,他們都得先清理水池。在英維拉,潮水漲退的範圍內,搜索隊僅有6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尋找恐龍骨。盡管不便,他們還是在這裏發現了恐龍骨。古生物學家萊斯莉庫爾在1979年發現一個“殺手”的碎骨。這個骨頭是20年來最大的發現。它是異龍的腳跺骨,我們從來沒有預料到會在這裏發現這種恐龍骨。

異龍是北美洲著名的肉食性恐龍。這種腳跺骨證明這種邪惡的肉食性動物,也曾經威脅著澳大利亞,但這次發現也重寫了這個可怕的故事。它是一種遠離家鄉而且一種身形矮小的恐龍。從澳大利亞南部搜集回來的證據,我們推斷這恐龍的確不是很龐大。如果它們沒有能力向北遷移,向赤道前進,它們就不得不在那種惡劣的嚴冬環境裏生存。異龍必須忍受這酷寒的南極氣候,它們在北美洲,大約在14000萬年前即侏羅紀時期的後期,就完全地消失了。

但是在英維拉,那12000萬年前的岩石證實了澳大利亞的異龍在白堊紀時期又生存了近2000萬年。它們是如何麵對死亡?是因為這裏嚴寒的氣候還是澳大利亞的封閉,我們實在無從得知。我們目前知道的隻有它們在這裏生存過,最後它們也是在這裏絕種的。

為了弄明白澳大利亞和南極洲的恐龍為什麼能如此成功生存,科學家決定從現在相類似的生物著手分析。澳大利亞是聲名狼藉的爬行動物的鱷魚居住地。上世紀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就像那些可怕的動物一樣,都是冷血動物,正因為它們的身體缺乏產生熱量的內部機製,所以它們靠太陽的熱量來溫暖自己。這是北昆士蘭一個清冷的早晨,像鱷魚這樣的冷血動物在每天開始活動之前都會花數小時在陽光下吸取能量以便捕捉獵物。但1億年前的澳大利亞溫度的變化要比現在劇烈得多,當時的動物根本無法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這些長年活躍的冷血恐龍能在溫度低的環境裏活動,佩恩大學的約翰朗認為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恐龍能應付寒冷的天氣。像袋鼠這樣的溫血動物要比冷血動物更能適應極端的氣候。極寒酷熱對它而言,都要比冷血的鱷魚要強上許多。唯一能解釋恐龍在這寒冷的澳大利亞生存原因,是它們是溫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