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比萬羅凱塔烏斯的這種生態有些接近現在的鱷魚。眼很小,身體處於海水中,眼睛露出水向觀察四下的情況。分析其骨骼發現,其後足趾長以便水中活動,前組足不那麼長,有利於爬出。它們常常在淺海處潛伏,眼觀六路,伺機偷襲過往的動物。
“洛德凱塔烏斯”
繼“安比尤羅凱塔烏斯”之後,就是帶有水獺外觀和大小的一種動物和仍保持了“安比尤羅凱塔烏斯”的許多特征的“洛德凱塔烏斯”等鯨的祖先相繼出現。這種洛德凱塔烏斯被認為是已經完全適應了在水中生活。
自巴基凱塔烏斯出現到洛德凱塔烏斯的出現這段時間,經曆了大約300~400萬年。不過,這在古生物學方麵卻是短暫的一瞬間。
“多爾頓”和“巴西洛薩烏魯斯”
此後大約3900萬年前的時候,“多爾頓”和“巴西洛薩烏魯斯”等具有流線型體型,能流暢地在海洋中遊泳的鯨類出現了。它們已沒有了祖先所擁有的長尾巴,取而代之的是尾鰭。身長4.5米的“多爾頓”,骨骼類似現在的海豚,不過還有一些後足退化的痕跡。“巴謠洛薩烏魯斯”則擁有鰻魚般細長的身材,全長約18米,這要比世界上現有的大部分鯨類體型要大,但是它還有兩隻小小的後足。
巴基凱塔烏斯以後到“巴西洛薩烏魯斯”等鯨類,在分類學上都被稱為原鯨類滅絕種。其中,更具備現代鯨類體形特點的“多爾頓”後來進化成了現代的齒鯨和須鯨。然而,科學家認為,目前尚未發現“多爾頓”與現代鯨類相關聯的動物骨骼化石。
但是,一般認為,在接近原鯨類向須鯨和齒鯨發展的時期,也就是在約3400萬年前,正是全球的海平麵下降時期。這時全球的地層可以被挖掘的地方應該很多,如果幸運的話,人們遲早能找到原鯨到現代鯨類過渡物種的化石。
虎鯨
虎鯨又叫惡鯨、逆戟鯨,英文名字叫殺人鯨。因它特別喜食須鯨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稱它們為“油賊”。
虎鯨以體魄健壯、性情凶狠而聞名於世,索有“鯨之暴君”之稱。說來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鯨凶猛異常,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經過人的調教、訓練之後,它卻變得十分馴服,並能根據人的指令作各種技藝表演(如跳水、頂球和伴隨樂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它們又成為海洋公園和水旅館中的“水族明星”而名聲大噪。同時,經過特殊訓練的虎鯨還能根據人的指令打撈沉入海底的魚雷和火箭。
虎鯨最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寒冷的南、北極更是它們的旅遊勝地。虎鯨既能在炎熱的赤道周圍海域生活,又能在終年冰封,嚴寒的兩極冰海中出沒自如。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赤道,還是在冰冷的南、北極水域,它們的體溫均保持36℃,恒定不變。
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它們的身體具有一套特殊的調節體溫裝置——熱交換係統。虎鯨靠這套“裝備”便可在不同溫度的海域中使體溫恒定不變。
眾所周知,陸生哺乳動物是靠身體表麵的毛皮保持體溫恒定不變。虎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水中散熱量的速度是空氣中的2.5倍,這就意味著它的體內要產生更多的熱量。
虎鯨的體表光滑無毛,皮下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層,脂肪起了隔絕寒冷侵蝕作用。而其前肢和高高的背鰭以及尾片等處沒有脂肪層,在這些部位中穿行著一些血管網,形成了一個熱交換係統。這些部位均暴露在水中又無脂肪層,所以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高,是冷的。虎鯨體內的血液流經這些地方就會變冷。當這些部位的血液通過靜脈離開前肢、背鰭和尾片的時候,就會被從心髒流出到這些部位的動脈血的熱量加溫。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許多熱量又重新轉回體內,而不是所有熱量通過前肢、背鰭和尾片散失到水中。
總之,虎鯨體內的熱交換係統,既能防止體內的熱量散失,又能向周圍的水環境中擴散體內多餘的熱量,以此調節體溫保持恒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