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頭鯨
座頭鯨別名大翅鯨、駝背鯨、鋸臂鯨。它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有瘤狀突起。座頭鯨的背鰭相對小,位體後身長的2/3處。它的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座頭鯨的臉麵褶溝較少,約14~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座頭鯨背部黑色,並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白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麵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座頭鯨成體平均體長雄性12.9米,雌性13.7米,體重25~35噸,最大記錄體長雌性18米。
座頭鯨結群不大,通常結對伴遊。它的遊泳速度較慢。座頭鯨呼吸時喚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它深潛水時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麵,或側身豎起一側鰭肢。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遊。座頭鯨主食小甲殼類和群遊性小型魚類。座頭鯨在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瓜頭鯨
瓜頭鯨別名多齒瓜頭鯨。瓜頭鯨形態特征頭橢圓,無吻突,前端尖,上頜不突出於下頜。瓜頭鯨鰭位於體中部,較偽虎鯨的寬大,高達30厘米,前緣向後傾,末端鈍;鰭肢長為體長的1/6,末端尖。瓜頭鯨體暗灰至黑褐色,上下唇白色,眼周圍為暗色區,有濃色帶沿體背正中線由頭延伸至背鰭,並在背鰭下方擴大成弧形暗色區,喉部有白斑,臍至肛門附近為灰白色。瓜頭鯨上、下頜每側具齒20~25枚。體長可達2.75米,最大體重約275千克。初生仔鯨體長約1米以下。
瓜頭鯨為熱帶性種,常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遊泳速度快,時有集群嬉戲。瓜頭鯨在我國南海、台灣省海域均有分布。
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別名鐮鰭海豚、鐮鰭斑紋海豚和短吻海豚。它的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太平洋短吻海豚的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它體背部呈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從白色帶;口角至鰭櫛前基並越過路肢後基全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為黑色,後緣部為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
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須每側有齒23~36枚。
太平洋短吻海豚成體體長可達2.5米,雄性稍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80千克。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攝食時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動時又彙集成大群。太平洋短吻海豚性活潑,遊泳速度快,常躍出水麵。它的食餌主要為小型集群性魚類和烏賊。
藍鯨
藍鯨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米,體重170噸。
藍鯨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動物。最大的藍鯨有多重還不確定。大部分的數據取自20世紀上半葉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數據由並不精通標準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測得。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分別為33.6米和33.3米。但是這些測量的可靠性存在爭議。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
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髒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千克。
由於藍鯨臣大的體積,我們不能直接稱它的體重。
大部分被捕殺的藍鯨都不是整頭上稱的,捕鯨人在稱重之前將其切成合適的大小。因為血液和其他體液喪失,這種方式低估了藍鯨的體重。即使這樣,有記載27米長的鯨重達150~170噸。NMML 的科學家相信30米長的鯨估計會超過180噸。目前,經科學家精確測量過的最大的藍鯨重達177噸。
體態特征
雌大於雄,南藍鯨大於北藍鯨,由上麵觀,藍鯨吻寬而平。它背鰭小,高約0.4米,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呈直線形;蜇溝有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須板有270~395枚。體背呈深蒼灰藍,腹麵稍淡,口部和須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