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認識鯨類動物(2)(3 / 3)

但是當擱淺確實發生時,會倍受關注。1920年一頭藍鯨在蘇格蘭外赫布裏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鯨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和其他動物一樣,藍鯨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於溺死。路易斯島上兩根立在大道邊的鯨骨頭吸引了大量遊客。

發聲

藍鯨是世界上聲音最大的動物。卡明斯和湯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過距離藍鯨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準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範圍仍有89~122分貝。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鍾。有記錄斯裏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複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鍾,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侏儒亞種獨有。

科學家並不知道藍鯨為什麼要發聲,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麵幾個原因:

1.保持個體間的距離;

2.同類和個體識別;

3.環境信息傳遞(例如覓食,警告,求偶);4.保持群體聯係(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種群和捕鯨

藍鯨不易捕殺和保存。藍鯨的速度和力量意味著它們通常不是早期捕鯨人的目標,他們選擇捕殺抹香鯨和露脊鯨。當這兩種鯨數量減少後,捕鯨人選擇捕殺須鯨的數量增加,包括藍鯨。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專門設計捕捉大型鯨魚的魚叉裝配了他的輪船。雖然最初很麻煩,但這種方法很快流行起來,19世紀末,北大西洋的藍鯨數量開始減少。

藍鯨的捕殺量在世界範圍內快速增長,到1925年,美國,英國和日本跟隨挪威,加入了捕殺藍鯨的行列,他們用“捕鯨船”捕殺藍鯨後將其升到巨大的“工廠船”進行處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殺了28,325頭藍鯨。

二戰末期,藍鯨種群已接近滅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國際鯨魚交易配額限製。這些配額是無效的,因為約定並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的區別。數量稀有的物種可以和數量較多的品種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到1960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鯨,此時已有350,000頭藍鯨被殺,全世界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分布

藍鯨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數量為最多,主要是集中在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鯨曾來遊於黃海和台灣海域。藍鯨是最重要的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鯨產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鯨=2長須鯨=2.5座頭鯨=6大須鯨。從現代捕鯨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鯨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1931年,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鯨近3萬頭。

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藍鯨為禁捕的保護對象。未開發前藍鯨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隻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鯨現在隻有200~453頭幸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藍鯨已經瀕臨滅絕。

禁止捕鯨以來,全球藍鯨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從受脅物種紅色列表創立開始,藍鯨就已經被列為紅色列表上的瀕危物種。位於太平洋東北部的藍鯨種群是最大的,由大約2000個個體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達黎加之間,但在夏季常見於加利福尼亞。這個種群是長期以後藍鯨數量回升的希望。

有些時候他們會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記載藍鯨曾出現在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端之間。

南大洋藍鯨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得到準確研究。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區別於斯裏蘭卡東北沿海時常出現不確定數目的種群。南大洋種群的一部分藍鯨接近南太平洋的東海岸。

在智利,人們發現了藍鯨聚集於智魯島沿岸覓食,因此智利鯨類保護中心在智利海軍的支持下,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