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認識鯨類動物(3)(1 / 3)

在北大西洋生活著兩個藍鯨種群。第一個種群位於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春季出現在亞述爾群島,而七八月份則出現在冰島;據推測鯨群沿大西洋中脊在這兩個火山島之間活動。除了冰島,雖然及其少見,藍鯨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藍鯨在哪裏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

人類對藍鯨種群的恢複造成威脅。多氯聯二苯化學品會在藍鯨血液內聚集,導致藍鯨中毒和夭折;同時日益增加的海洋運輸造成的噪音掩蓋了藍鯨的聲音,導致藍鯨很難找到配偶。

長須鯨

長須鯨體呈紡錘形,長約25米,體重約70噸,雌雄獸最大者可長達26.8米,最大體重有95噸。我國捕到的雌獸僅有20.3米,雄獸僅有18.4米。去須鯨眼小,眼睛位於口角的後上方;有2個噴氣孔;上下頜周圍和噴氣孔周圍有50~100條灰褐色感覺毛;背麵青灰色,腹麵白色。長須鯨的體後部有1個背鰭,胸鰭小,末端尖,尾鰭寬。喉胸部有50~60條褶溝,最多可達114條,褶溝達臍部。去須鯨的口大,口內每側有鯨須約260~470片,平均為350~360片。長須鯨的顏色不一樣,右側的前約1/2為淡黃色,其餘均為灰黑色,其中有許多角質板部分或整板呈白色,有時略帶黃色。長須鯨有1對乳房。長須鯨每側有須板260~480枚,右側前20%~30%的須為白或黃色,其餘為深藍或灰色。

1頭長22.7米,重57.6噸的雌鯨,其脂肪重13.78噸,肉25.22噸,內部器官6.21噸,心髒0.13噸,肺和氣管0.54噸。胃0.2噸,腸1.04噸,腎0.23噸,肝0.56噸,頭骨2.62噸,脊柱4.76噸,肋骨1.89噸,頜1.25噸。

長須鯨的體形小於北極露脊鯨、黑露脊鯨和藍鯨,居鯨類第4位。長須鯨的頭部約占體長的1/5至1/4,體型龐大,頭部顏色不對稱,背鰭小,頭上有縱脊,頭部後方有灰白色的人字紋,這是近距離鑒別的有利特征。

長須鯨右側的下唇、口腔以及鯨須的一部分是白色,而左側則全部都是灰色。不對稱的顏色有可能是由於攝食時是以右側遊泳所致。

習性

長須鯨常多隻或2~3隻一起活動,夏季洄遊到冷水海域索餌,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一般不在靠近沿岸。長須鯨的最高時速為20海裏,下潛深度200米以內。它的食物為磷蝦類、糠蝦類和橈足類等小型甲殼動物,也吃鯡魚、秋刀魚、帶魚等群遊性魚類和烏賊等。

長須鯨的懷孕期為11~12個月。幼仔出生時體長6.4米,8~10年性成熟。長須鯨的壽命為90~100年。

長須鯨潛行的深度最少是230米,比其他須鯨科更常見形成小型的族群體,族群大小為3~7頭。長須鯨噴氣呈非常高聳、狹窄的氣柱,高度為4至6米高。浮升動作的差別端視其為悠閑的海麵遊行或為剛剛深潛後的行為。

分布

長須鯨主要分布在南極海域,主要以磷蝦、糠蝦和橈足類等為食;在北太平洋則食鯡魚、秋刀魚、帶魚和烏賊;在我國海洋主要吃磷蝦。長須鯨淺潛水時,每2~3分鍾浮出水麵換氣1次,噴出霧柱高達6~10米;深潛水時,尾鰭常舉出水麵,下潛深度約200米,時間約15分鍾,最長可持續20~30分鍾。長須鯨冬春季常出現於我國黃海和渤海。它的肉、脂肪、皮骨、內髒和鯨須等均可利用。

食物

因為長須鯨屬於須鯨,所以它們的食物主要為浮遊性小甲殼類的磷蝦和糠蝦,亦以群遊性小型魚類為食。

長須鯨用鯨須把食物過濾,然後吞下肚。它們進食時會以時速11公裏的高速前進,然後張開嘴部,這會令它們每次吸下多達70立方米的海水。吸下海水後,它們會把嘴閉上,把海水透過其鯨須吐出,於是,海水會穿過鯨須重回大海,而小魚、甲殼動物及其他食物就會被隔了出來,成為長須鯨的腹中物。一頭成年的長須鯨口中的兩邊各有262~473塊須板。須板是由角質組成的,由於經受長期的磨損,導致這些角質化為一些貌似毛發之物,稱之為鯨須。這些鯨須最長可達76厘米,寬約30厘米。長須鯨通常會潛到水深超於200米之處,動用四個肺髒,讓自己能在水中待久一點,以捕獵磷蝦群。

它們每張開口一次,就可以吸取到約10公斤的磷蝦。

一頭長須鯨每天可吃掉1,800公斤的食物,因而科學家們從此數據推算出它們每天會用三個小時來進食,以補充消耗掉了的能量。若獵物的數量不足,或是處在過於深水的位置,長須鯨就得用更多的時間來尋找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