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以來的曆史記載至最近為止,已經有很多關於“野人”、“毛人”和“山鬼”等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動物是直立的、兩足走路的,頸部是靈活轉動的,前肢是揮動自如的,頭上和身上是披毛的,腹部的毛是短而少的,牙齒排列是像人而沒有明顯獠牙的。這種動物確實被傳說,被看見過,還打過人、吃過人,被汽車逼到崖邊而被人圍堵過。
新近,周國興研究員則認為,“既然是人,它必然具有人類的某些特征,比如直立行走,有自己的語言,會使用和製造生產工具等。而且,它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孤零零的個體,而應是個群體。從理論上說,野人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停留在某個階段上的群體,這個意義上的野人,我認為是不存在的。如果講是存在某種未知的動物,甚至是人形動物的話,那存在的可能性隻有5%,95%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我的這個判斷跟一個美國科學家不謀而合。”
那麼,在人們心目中,這種動物又是什麼呢?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他們的看法是不是一致呢?
在世界各地流傳著許多有關“野人”的故事,中國亦不例外。除古代典籍及地方雜誌中有關“野人”的記載外,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時能聽到目擊或遭遇“野人”的消息。
有一種觀點認為“野人”曾經是人類社會的成員,由於某種原因流落在大自然裏,因為長久隔絕於人類社會,人性逐漸泯滅,成為如同“野獸般的生物”。當他們返回到人類社會後,頗難恢複其人性,這就是所謂的“野人”,即野化了的人。法國大革命時期,有位獵人在阿威龍地區的森林裏發現了。一位約17歲的少年。這個從小被遺棄在森林裏的孩子被發現時,已變成“野獸般的孩子”,經過20多年的馴化訓練,才失盡他的動物行為。以後,所謂的“狼孩”、“豹孩”和“猴孩”等一度為動物哺育的小孩,都被稱作“野人”。
對於什麼是“野人”,科學上尚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野人”是原始人的殘存代表,即人類發展過程中停留在某個階段而殘存下來的群體。如前蘇聯的有些學者將流傳在蒙古和高加索一帶的“阿爾瑪斯野人”看作是石器時代的尼安德特人。
然而,現在所稱的“野人”含義卻頗為混雜,幾乎所有那些尚未被科學搞清楚的“人形動物”都被稱為“野人”。即使現在已知的一些人形動物,在它們尚未被科學搞清楚之前,也曾被稱為“野人”,如亞洲的猩猩,甚至藏匿在原始叢林中某些非常落後的野化民族,在他們被發現之初,都曾被稱為“野人”。現在我們在各種媒體上所看到的有關“野人”的傳聞,並非指嚴格科學意義上的“野人”,而是一類科學上有待探清的未知“人形動物”,這也是現在對“野人”比較流行和直觀的解釋。
1953年,新西蘭探險家希拉裏成功地登上珠穆郎瑪峰後,喜馬拉雅山區存在“雪人”的傳聞開始出現在當時的報刊上。在眾多的“雪人”消息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列寧格勒大學與烏茲別克科學院聯合考察隊的水文隊隊長普羅寧於1957年8月兩次見到“渾身披覆毛發的類人動物”。消息披露後,帕米爾地區是否也有“雪人”出沒引起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