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人類進化的腳步,大概在50萬年前,直立猿人演變而成為智人。大多數人類學家都把尼德特爾人列為智力的一個亞種,並稱之為“尼安德特爾智人”,約310萬年前,他們就有群體存在。1856年,在德國萊茵省杜賽道夫市郊尼安德穀一處考古地,發現一個顱骨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其他的骨骼。接著在歐洲、北美及中東等地,相繼發掘出許多尼安德特爾人骸骨。
根據出土的顱骨,尼安德物特爾人看起來有些像猿,但腦容量跟現代人不相上下,甚至有的還要大些。他們的體型和身高與現代的愛斯摩人差不多,長得粗壯結實。
尼安德特爾人有的住在洞穴,有的紮營而居,大多居住在靠近動物遷徙的路線附近,以保證充足的肉食供應。此外,他們還捕鳥、捕魚。他們已懂得如何取火,會製作獸衣。他們已有了審美觀。他們知道照顧病人和弱者,知道埋葬死人。因此,他們可能有某種形式的宗教信仰。
盡管尼安德特爾人具備了各種技能和社會組織,但是他們還是滅絕了。他們是否不能適應約四萬年前冰期最後階段所造成的環境變化?或者被技能更先進的種族取代?或是與較低代人種雜交,在持續的進化過程中受到同化?有的專家認為,尼安持爾人的頭蓋骨越來越大,嬰兒出生越來越困難。也許是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了尼安德特爾人的滅絕。
尼安德特爾人真的滅絕了嗎?現在的一些偏遠山區,可不可能還有他們的後裔孤絕地散居?這種可能性與荒誕的喜馬拉雅山雪人和北美洲巨足人傳說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尼安德特爾人仍有孤遺分子的看法,大都以前蘇聯以及蒙古學者的研究為根據。本世紀70年代,前蘇聯教授波裏斯·樸契涅夫發表了一些探討這個問題的論文,重新引起了人們對亞洲地區存在野人的連篇累牘的報導爭論不休。
前蘇聯科學院曾在50年代報導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寒冷偏僻的地區,發現一群稱為“丘丘拉”(被遺棄者或流浪者)的野人。據說這些野人說話音域非常狹窄。這可能是遺傳突變的結果,也可能是顯示他們乃尼安德特爾人後裔的跡象。
然而大多發現野人的地點是在高加索山脈到戈壁沙漠的中亞地帶。從15世紀起,當地的部落民族和探險家就不斷有發現這些神秘的難以親近的生物的報導。20世紀初,一名在俄國革命期間駐防帕米爾山脈的紅軍軍官據實宣稱他的士兵追到一個這樣的生物並將之射殺。他在描述那個生物時,往往使用這些相同的字句:“前額傾斜……中等高度。”這些特征與我們知道的尼安德爾人極為吻合。因此,那些士兵很可能是殺死了一個世界上最後遺留下來的尼安德特爾人。
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1925年前蘇聯紅軍圖哈切夫斯基將軍奉命率部追殲白俄羅斯匪幫的殘軍。幾經激戰,白俄殘軍向前蘇聯南部帕米爾山脈逃竄。紅軍則乘勝追擊,進入帕米爾地區。部隊在冰上行進,突然,偵察分隊的戰士們發現冰上有一行人的腳印,腳印彎彎曲曲地向旁邊的一座山上伸展。戰士們感到很奇怪,什麼人能赤腳在冰雪的天地裏行走呢?於是他們按照指揮官的命令,沿著腳印向上搜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