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紮賚諾爾人之謎(1 / 1)

紮賚諾爾位於內蒙古滿洲裏市以東、海拉爾市以西。從1927年開始,在紮賚諾爾的地下陸續發掘出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1933年,顧振權首先發現了一個人頭骨,日本古人類學家遠藤隆次將其命名為“紮賚諾爾人”。1943年日本考古學家嘉納金小郎發現了第二號人頭骨,1944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又發現了第三號人頭骨。1973年以後,又連續發現了12個人頭骨和完整的猛獁象骨架等。同時還發現了箭頭、圓頭刮削器、石葉、石片、石核,以及野牛、馬、鹿、羚羊等化石。經科學測定,距今約11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在這一帶勞動、生息、繁衍。但有些學者認為,由於發掘時的地層混亂,具體年代尚待進一步研究,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

經過對紮賚諾爾人頭像的複原,我們可以大略地窺見他們頭部的形態:顴骨突出,門齒呈鏟狀,眉弓粗壯……這是典型的原始黃種人的特征。

原始紮賚諾爾人在石器的製造和加工方麵有了較大的進步,已具有較高的勞動技巧和活動能力。他們改善了打擊、琢刻、壓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製造出的石器更加多樣,也更加精細美觀,對稱均勻,鋒利適用。特別重要的是他們已學會製造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在木棒上裝上石矛頭而製成的矛,裝上木棒的魚叉,裝上木柄的石斧,等等。他們尤其善於把精製的石片嵌入骨柄中,製成帶骨柄的刀或鋸,適於剝削獸皮或樹皮。他們懂得利用骨針和骨錐,把獸皮縫製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體了。製陶術的發明,是紮賚諾爾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他們把一團黏土做成陶坯,然後再用火燒製成陶器。陶器的出現便於儲存液體,並且使他們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們生活中一大進步。

紮賚諾爾人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許多學者都認為,細石器文化起源於貝加爾湖邊,由於天氣變冷而向南傳播,因此紮賚諾爾人是從貝加爾湖邊遷移來的。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種說法持懷疑和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紮賚諾爾人是從我國南方遷移去的。究竟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