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洋寶庫永遠聚寶
水俁病提醒人類
海洋的確是一座寶庫。海洋寶庫裏的寶物中,有些是可以再生的,永遠不會枯竭,如海洋能源。有些寶物的存量非常大,人類消耗的微乎其微,絲毫不致影響存量,如食鹽。可是有些寶物就不能毫無計劃地開發了。如石油、天然氣,按目前開采的速度;一二百年內就會用完了。還有些寶物雖然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已經過度開發,資源一旦被破壞就難以再生,如水產資源。而清潔、健康的海洋環境更是寶中之寶,是比一切別的資源更為重要的資源,環境若是被汙染了,海洋這個寶庫就永遠不能再聚寶。
海洋水體龐大。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海洋水體的容量可以看做是無限的,有非常大的自淨能力,能夠把排到海水裏的一切物質稀釋,使它們分解成無害的物質,或者沉到海底。海底的海流速度很小,把廢物拋到海底就不會被衝出來,擴散到別處。於是,人們把海洋當做廢物垃圾場。
人們生活產生的汙水由各家各戶的下水管彙入下水道,流進河流,或者直接排進海中。這些汙水中有大量腐爛了的有機物,還有洗滌劑。有機物和洗滌劑中所含的磷酸鹽都是營養物質,它們會使海水過營養。洗滌劑中還有些對海洋生物有害的其他鹽類。每家排出的廢水雖然不多,可是千家萬戶排出的廢水就很可怕了。
工業生產中產生大量廢水,尤其是造紙、製糖、釀酒、紡織、印染等工業排出的廢水中,有機物的含量特別大,這些汙水有時發黑、發臭、起泡沫。冶金、電鍍.等重工業的廢水中的金屬化合物,大多數都有毒性,尤其是汞、鎘、銅、鉛等的化合物對人類的危害更大。廢水中還有大量石油製品,估計每年從各種渠道進入海洋的石油就達1000萬噸。農田施放的化學肥料、無機和有機農藥中也有相當大的部分隨著灌溉用水從溝渠中排出,或者滲入地下,最後彙到河流裏排入海中。工業產生的廢氣中的酸性物質還會溶解到大氣中的水滴中,使落下的雨滴都是帶有酸性的“酸雨”。發電廠排出的冷卻水由於溫度比周圍的海水溫度高,也會汙染生態環境。就連海濱水產養殖業排出的水因為有機物質含量高,有時還帶有病毒或細菌。
人們在海底傾廢場傾倒的固體廢物、疏浚港口和航道挖出的泥沙等,也會慢慢擴散,懸浮在海水中。使放置在海底的核工業廢料滲露出來,帶來放射性汙染。
陸上百川彙大海,就這樣把陸上的汙染物帶進海中。再加上海底油氣開發飛速發展,鑽探、生產時難免有一部分油氣漏到海洋中。而且陸上生產的石油有60%是用油輪跨洋運輸的,運輸過程中也會有泄漏和洗艙殘油。油輪發生事故時,大量原油溢入海洋,後果更為嚴重。
由此而知,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從各個途徑使海洋受到汙染,已經到了海洋本身難以自淨的程度。
1953年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使人們開始認識到海洋被汙染的危險陸。當時熊本縣水俁灣旁的居民得了一種神經性疾病,患者聽覺失靈,手指顫抖,發狂、痙攣,死亡率高達37%。後來發現其起源是附近工廠排出的汙水中含有汞的化合物,流入海中以後,有些魚把汞富集在體內,含量比海水中高許多倍,人吃了這種魚就中毒發病了。水俁病提醒了人類,海洋的自淨能力不是無限的,不能再毫無顧忌地向海洋排放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