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科學研究,發現海洋受到汙染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有毒物質,像重金屬化合物,含磷、含氯的農藥不易分解,會長期存留在海水中,或沉在海底沉積物中,達到有害的濃度就會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很多生物,如藻類、貝類、魚類有富集有毒物質的能力,它們本身不會死亡,但人吃了這些有毒的生物後就會中毒、生病甚至死亡。如今農藥在海洋中已經分布得相當廣了,就連生活在遙遠南極的企鵝體內都能檢出一種劇毒農藥多氯聯苯,可見汙染的嚴重性。

石油汙染也是對海洋環境的嚴重危害。1升石油在海中氧化降解需要消耗40萬升海水中的溶解氧,這就奪去了大量海洋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使生物窒息而死。石油汙染還能使魚類喪失生殖能力;使海鳥羽毛粘連,難以飛翔;使海獸沾滿油汙,最終難逃厄運。石油中還有致癌物質,它富集在海洋水產體內,人吃了要患癌症。又黑又濃的原油要是沾到海灘上,那就更加不可收拾。

有機物分解產生的營養物質和硝酸鹽、亞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等營養物質濃度過高也會變成汙染,引起災難。例如硒的化合物含量較高時,一些繁殖特別快的藻類瘋長,產生“赤潮”,海麵上布滿藻類,顏色都改變了,發紅發臭,不僅把別的生物需要的氧消耗光,還能排出毒素,使海洋水產大量死亡。電廠的溫排水、懸浮在海水裏的固體垃圾、泥沙顆粒,都能使海水透光性減弱、溶解氧減少,影響海洋生物的新陳代謝。

我們平時使用的易拉罐、塑料瓶、塑料袋等廢物在海水中也不容易降解。它們能存在很長時間,被海洋生物吞食就會危及它們的生存。還有挖泥、疏浚的廢土不恰當地傾倒在海流比較強的海底,也會隨著海流擴散,往往淤塞航道,或者改變海岸線。

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後果,人們一時不易察覺,但等到危害嚴重時,治理和恢複就很難了。例如過度捕撈造成的海洋水產資源的破壞,砍伐海岸帶紅樹林,造成紅樹林生物基因資源的破壞,熱帶海洋中珊瑚礁的破壞都是許多年後也難以恢複的。

人類已經認識到海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了。聯合國1992年在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召開環境發展首腦會議,提出“21世紀議程”,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人類應該對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子孫後代負責。人類不能盲目地隻顧發展,不管環境。應該在開發的時候,分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把環境的健康和經濟的發展統一起來來考慮,在發展各種產業、建設物質文明耐,保護好環境,創造、維護健康的環境。

海洋環境對人類至關重要。海洋大規模開發的曆史比陸地的開發短得多,海洋受到的汙染還比陸地輕,更需要及時注意,防止海洋環境受到進一步汙染,使海洋寶庫能永遠聚寶,海洋開發能永遠持續下去。警戒汙染的衛士要控製、治理環境汙染,首先要建立海洋環境監測係統,經常地監測海洋環境受汙染的狀況,弄清主要的汙染源,研究汙染擴散的方式和途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海洋環境的本底,也就是未被汙染以前的原始狀況對分析汙染問題是有用的。科學家不遠萬裏到南極附近的大洋裏,調查遠離人類活動的海水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作為最基礎的資料。在海岸帶建設新的工廠時,事先要調查附近海區的水文、化學、生物、地質條件,一方麵提供設計依據,另一方麵也為研究建廠後對環境的影響積累原始數據。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對沿海的環境作了周密的調查,同時建立起長期監測海洋環境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