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的海域布設監測環境用的浮標,或者建立監測用的平台,上麵裝有儀器,專門監測海洋水質。除了觀測海洋水文要素,像溫度、鹽度、海流、波浪等以外,重點測量的水質要素有酸度、溶解氧含量、海水的濁度、化學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各種重點汙染物的濃度、油的濃度和種類等。有些量,像酸度、溶解氧,已經能用電極和特製的膜做成傳感器,連續地測量。而另一些量,特別是痕量的汙染物,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傳感器來連續、快速地測量,現在采取把化學分析實驗室搬到現場的辦法,用自動的電化學、光譜分析的方法在現場代替人進行測量。隨著光纖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激光和光纖還能做出新的傳感器來,日本已經有全部用光纖監測的海洋汙染監測站。在監測浮標或平台上的計算機每隔一定的時間間隔采集一次數據,把它儲存起來,或者通過通信手段把數據傳遞出來。在汙染的情況超過警戒限度時,還會自動發出警報。在河流的入海口、汙水排海出口、水產養殖區附近、工廠附近、電廠溫排水入海口等汙染比較嚴重的海區都應該設置監測站。根據海洋學理論還可以建立模型來模擬汙染物的擴散情況,幫助決策人決定采取什麼防治措施。

衛星和航空遙感的方法也常常用來監測汙染。用電磁波可以探測到海麵上的油膜,並且能測出油膜的厚度。用遙感光學儀器可以發現海麵上的油膜、赤潮,還可以看到懸浮物擴散、分布的狀況。遙感方法最適宜用於經常的監測、監視。

石油是由很多種烴構成的,分辨出海麵溢油的構成,可以了解油的種類,從而確定油汙染的來源。根據各種烴的熒光性質的差異,可以把各種典型烴的光譜作出“油指紋”檔案,在分析溢油事故、找出溢油責任者時是很有用的。

有些海洋生物富集某種汙染物的本領特別大,例如貽貝能富集重金屬。於是用它作為重金屬汙染的指示生物,采集貽貝樣品,分析它的肉裏所含的重金屬含量,比直接分析濃度非常低的海水要容易、準確得多。

還有一種魚,視覺不好,在海水中發出電脈衝定位,它發出的電脈衝隨著海水中汙染程度而變化,檢測這種魚的電脈衝,就能發現汙染是否有變化。

舉一反三,將來還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從各個方麵來監測海洋環境的汙染狀況。

遏住汙染的源頭

各種有毒的物質大部分是從陸地上排到海洋裏來的,它們一旦進入海洋,溶解或懸浮在海水裏,就難以治理了。因此,最根本的治理海洋環境汙染的辦法是遏住陸源汙染的源頭。

對於能產生有毒物質的工業,不能因噎廢食,而應該改進工藝,盡量減少廢物以及減少廢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通常把工廠產生的廢渣、廢水和廢氣叫做三廢。最理想的辦法是把廢渣集中起來,開發一些回收技術,把它裏麵的化學物質提取出來,化害為利,生產有用的化工產品。最後沒有其他利用價值的廢渣可以加壓製成建築材料,既不至於占用土地堆放,又可以省掉製造建築材料的原料和燃料。含有有機質的汙泥可以放在會旋轉的圓桶形窯裏,通熱空氣烘幹,使它變成顆粒狀,這種顆粒可以作為燃料。對於廢水,要進行化學、生物處理。加化學藥劑,使其中的一些化合物與藥劑起化學反應,變成無毒的化合物而沉澱下來,從這些沉澱物中可以提取一些有用的物質。剩下的汙水中主要含有有機汙染物,可以用氧化和生物降解的辦法來淨化。生物淨化的方法很多,例如用厭氧發酵技術或者噴灑細菌的技術,使廢水中殘留的有機物被細菌改造而與水分離。最終,使盡渾身解數,可以使淨化的水恢複清澈的本來麵目,而且生物可以在裏麵生存。淨化了的水又可以循環使用。這些淨化技術產生的廢料是無毒的,不會造成新的汙染,還有一部分可以當作肥料,或製成有用的化工產品。日本的東京灣、英國的泰晤士河、德國的易北河都曾經是漆黑的、沒有生命的水體,經過多年治理,已經重新變成清水,海洋生物又回到那裏生長。我國沿海水質總的來說是比較好,但是在大城市工業密集的地方,岸邊、河口的海水的汙染已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了,需要從根本上治理,從處理廢渣汙水做起,控製住源頭,使海洋環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