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排汙口應該盡量建在海水比較深、距岸比較遠、海流和波浪能迅速把排出的汙水擴散稀釋的地方,排汙口安放在海底,這樣可以盡量減小排汙口的汙染。發電廠的冷卻水應該盡量循環使用,減少排海量。利用餘熱發電、取暖或淡化海水,降低排出的水的溫度,是一舉兩得的事。用海水冷卻代替淡水冷卻,可以節約淡水,也可使排出的水不至於衝淡附近的海水。
接觸海水的海洋工程結構和船舶上塗的防腐、防汙塗料也要用不溶於水的、無毒的。過去常用的含有機銅、有機錫的防汙塗料已逐漸讓位於生物塗料,這種塗料入水後表麵有一層細菌構成的黏膜,能阻止附著生物生長。
農業廢水是重要的汙染源,減少這種汙染的方法也是從源頭做起,采用科學施肥、施農藥的方法,不要平均拋撒,而是集中施到作物最需要的地方,采用先進的噴灌、滴灌等灌溉技術。這樣,可以節省用肥、用藥、用水,產生的汙水和汙染少,也達到節約的目的。還應該禁止使用毒性大、不容易降解的滴滴涕等農藥。
選擇傾廢場時,要妥善調查海域,選擇海流小,尤其是沒有上升流的海區,要求遠離港口、航道、主要漁區,還要注意當地沒有發生地震、濁流、斷層等地質災害的可能。對於傾倒核廢料的傾廢場,更應該選在大洋深處的海盆,海流極小、水體平靜的地方,還要把核廢料密封在容器內,不要使放射性泄露出來。
圍剿海麵上的溢油
溢出到海麵上的石油是最明顯的海洋汙染,危害很嚴重。為了圍剿海麵上的溢油,研究出多種技術。
石油比海水輕,溢出以後,漂浮在水麵,如果不加治理,就會隨著風浪流擴散開來。因此,首先要把溢油圍起來,不讓它散開。可以用由拖船施放的圍油欄圍住溢油。圍油欄是用人造橡膠或塑料製成的軟袋子,能浮在水麵,上麵再裝上簾式或柵式的欄,用它圍成一個圈,溢油就跑不出來了。清除溢油的方法有機械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各有不同用途,最好配合使用。機械方法對不同的原油有不同的方法:有些產區的原油中含蠟和瀝青的成分比較高,到了水裏凝結成塊狀,像我國出產的原油大部分屬於這一類,對付這類原油,可以用拖網,把凝固的石油收集起來,裝在船上帶回;有些產區生產的石油入水後呈液態的,可以用親油的材料(如特製的塑料)製成圓盤、掃帚、抹布、海綿,在海麵把油吸起來,在船上把油刮下來或擠出來,再循環使用。用機械方法回收的石油帶回岸上仍然可以用。把大量的溢油回收以後,海麵上剩下的油可以噴灑消油化學藥品。使藥品與原油起化學作用,生成的物質或者能溶於水,或者分散成顆粒,沉到海底去,不管生成物質是什麼樣子,都要求是無毒的,不影響海洋生物生活的。生物方法利用一種嗜油細菌,在實驗室裏大量繁殖,噴灑到海麵油膜上時,含菌的液體表麵活性很強,迅速覆蓋海麵,而且細菌繼續繁殖,把石油都吃掉.將石油烴轉化成沒有毒的有機物質,成為海洋中浮遊動物的食品。適當地配合使用這三種方法,可以把海麵的溢油徹底清除。
如溢出的原油已經擴散到海邊,也要用圍油欄把油圍住,盡量不讓它登陸。萬一登陸汙染沙灘和陸地時。隻能使用各種清潔機械把它清除了。
海洋汙染物毒性效應
俗語說“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然而在河北太行山腳下行唐縣的礦場水坑中卻有大量的“三腿蛙”。這些青蛙自幼生活在礦坑的雨水中,可能水中存在的大量礦物質或重金屬在青蛙蛻變過程中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導致變異。這些存在於外界環境中的外源化學物,能被機體接觸並進入體內,幹擾或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暫時性或持久性的毒性效應甚至危及生命。毒性效應按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生長效應、生殖效應、形態結構效應、行為效應及致死效應,致死效應是最強烈的損傷效應,受影響機體在短時間內死亡。
毒性效應產生的機理主要是對酶的抑製,另外有可能進入體內與受體結合、或使得生物膜通透性改變、或發生自由基反應等等,有急性毒性效應和慢性毒性效應之分。當外來化學物質進入海洋環境,使得海洋生物一次性(或24小時內多次)暴露於高濃度的外源化學物、在短時間內引起的毒性作用,就是急性毒性作用。常常通過急性毒性試驗得到外源化學物的半致死濃度.進而研究其毒性大小,探求化學物的致死劑量,以初步評估其對人類可能毒害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