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汙染我們很容易找到汙染源,例如通過排汙管排入河道的排汙口,進行離岸排放的深海排放口等,這些屬於點源汙染。但是還有些汙染我們卻很難確定其汙染源,它們屬於麵源汙染,經由降雨、土壤滲瀝、表層流等滲濾進入表層水、地下水造成大麵積汙染事件的發生。這樣的汙染,往往是由人們近期或過去的陸地活動造成的,比如農業、林業的施肥,大麵積的施放農藥,道路等交通線路釋放的汙染,從化工廠月放的汙染物進入大氣後發生的大氣沉降等等。這些汙染源單獨來看可能都不嚴重,但是對於其受納環境來說,其綜合汙染有可能很強。
英國蘇格蘭“2007年重要水管理事件報告”指出,對於河流、湖泊及海灣,農業造成的麵源汙染都是最大汙染源,從2005年起實施“水環境管理法規”治理麵源汙染。麵源汙染的控製和治理比點源汙染難得多,其控製和治理需要人們從根本上改變對土地的使用及管理方式,並製定法規有效地管理土地的使用。英國認為,為控製、管理麵源汙染,需要采取兩個重要措施:建立可持續城市排水係統以及鼓勵敏感流域耕作,這是對於麵源汙染的主動防禦措施,在英國選定了40個彙水流域優先監控其因農業耕作造成的汙染情況,管理土地使用,確保排水達到彙水流域的生態要求,降低農業而碩汙染。
留下一片蔚藍的海洋
保護海洋環境,使它能保證可持續發展,才能使開發海洋寶物的事業更有成效。
保護海洋環境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法製和管理更為重要,在某種程度上,管理也是技術。
最重要的是使全人類都有海洋意識和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是各級決策人,更要有自覺的海洋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人人都要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係、當前經濟利益與長遠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關係、局部利益與全局環境影響的關係。有些產業和海洋工程從當前、局部、經濟效益來看可能是獲利的、合算的,可是從長遠、全局、環境影響來分析則是不合算的,甚至是不能允許的,環境大道理要管經濟小道理,就堅決不可行。
國際上製定了公約,以防止船舶、陸源物質、海洋開發、傾倒廢物、核動力船舶等對海洋環境造成汙染。世界各國都製定了本國的相應的海洋法規。我國也逐步製定了保護海洋環境的法律、法規。
有了法律、法規還不夠,不能隻靠自覺遵守,必須有執法的機構。沿海岸線建立監視管理體係,用海監飛機和海監船不斷巡邏。在監測的基礎上發現違法的事件,造成汙染的要及時處理、處罰,並且組織工程隊伍,采取措施治理汙染。對陸上排汙也要根據監測結果管理,糾正超標排汙。
對寶貴的海岸線要作功能區劃分,根據科學分析,考慮到曆史情況和需求,適宜進行什麼開發項目,劃分各種功能區,分別作港口、鹽田、工業、發電、養殖、農業、旅遊之用。地方各級政府不能擅自改變功能區的劃分。要建立海洋環境自然保護區,在區內不得進行任何破壞環境的海洋開發活動。
有了強有力的法製管理,再加上運用先進的技術,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夠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蔚藍色的、幹淨健康的海洋環境。
年輕朋友們!海洋寶庫中有著琳琅滿目的寶物,而技術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金鑰匙。21世紀是海洋世紀,開發海洋資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打開這座寶庫,使它為人類造福;我們又要保護好這座寶庫,保護好它的環境,使寶庫永遠聚寶,為人類子子孫孫永續利用。我們要從年輕時就認識到海洋寶庫的豐富,建立起海洋意識和海洋環境意識,掌握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的技術,在21世紀這個海洋世紀中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