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王堆古漢墓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的工作認真而有序,對每一件出土文物物品都編上號。同時也發現了奇觀——保存2100年之久的楊梅色澤紫紅奪目,猶如新摘。藕片如新切,漂浮水上,綠葉如新落之葉,翠綠油然。然而一接觸空氣,轉眼間一切全變,麵目全非,隨後消失。這是多麼神妙的景象,相當於古人做了一項曆時2100年的試驗。下麵介紹其詳細情節。
當考古人員打開一號漢墓東邊箱編為133號的陶罐時,人們有些驚奇地發現罐內裝有紫紅色的楊梅,而且還有果柄,竟和新鮮的差不多。
人們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搬出槨室,然而在搬動的過程中,因為罐內的水在動蕩,紫紅色的楊梅果肉離開了果核,顏色也變得暗淡起來。在場的人們無不懊喪地看著這變化的一幕。真是可觀而不動也!這些變化也給人們留下了遺憾。
另一件編號為100號的雲紋漆鼎搬上來,人們打開蓋一看,鼎內有半鼎蓮藕片浸泡在水中。2000多年前的藕片和今天的新鮮藕片居然沒有什麼差異。但是,使人不解的是,隨著搬動次數的增加和暴露於空氣中時間的延長,鼎中的藕片在不斷地減少,待到從馬王堆運回省博物館,藕片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
人們疑慮:紫紅的楊梅和漂浮的藕片在地下2000多年新鮮如初。為什麼一見天日便分崩離析,並且神奇地消失?
專家們分析認為,出土時清晰可見的楊梅、藕片,其時其內部纖維早已腐溶,僅僅保存了一個完整的外形而已。如果人們這時不去晃動它,而又避免空氣的氧化作用,其外觀是不會改變的。
專家們分析還認為,紫紅的楊梅和漂浮的藕片正說明了長沙地區2000多年來很少發生地震,尤其是大地震更是少見。如果經常發生地震,間或還有大的地震發生,楊梅和藕片早就會發生改變。湖南的地震曆史資料似乎也驗證了這一解釋。從東漢至1972年間,湖南發生3.5級以上的地震僅60次,具有破壞性的地震僅有9次。這種解釋也許是正確的。但是藕片消失之謎,恐怕是與見光和與空氣接觸有關,與振動的關係應是次要的。
在發掘三號漢墓時,當一點點挖掘白膏泥時,突然間發現白膏泥中有嫩綠的新鮮樹葉。
人們驚異了,人們首先懷疑自己的眼睛。
這不可能是2000年前的綠葉。2000年前的綠葉怎麼可能不腐爛呢?肯定是發掘時一陣風把綠葉從別處刮來的,甚至是從山上的樹上剛剛掉下來的。
發掘的人說是白泥膏中發現的。圍觀的人不信。於是有人提議:“再挖一下。如果能再挖出樹葉來,就說明剛才的是真的。”
在眾目睽睽下,挖著挖著,奇跡又出現了:有人喊“看!”,果然又發現了幾片嫩綠的新鮮樹葉。
人們投以驚訝的眼光,“真像是剛從樹上摘下的呀!”
當人們把樹葉小心地從白膏泥中取出時,人們再一次驚呆。這看上去嫩綠的新鮮樹葉,取出後不到半小時,嫩綠開始發黃,並像煮過一般,再過一會兒,又漸漸地變黑了。
人們同時從白膏泥中發現了竹子,竹子嫩黃,竹皮青翠。人們同樣小心翼翼地用白膏泥把它包裹起來,以為這樣總該沒問題了吧。
過了兩天人們打開一看,竹心不嫩黃,竹皮也不再青翠,而且已經變黑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簡單的下一個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地說,古樹葉變黃變黑肯定是與氧氣接觸和空氣中的菌類有關,白膏泥的作用和機理還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