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王堆學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但最為急迫的首先要研究的課題是屍體的防腐保存問題。在地下長“眠”了2000多年的軑侯夫人重見天日之後,如何將她長久地保存下去?這是一個人們普遍關心而又棘手的問題。
負責軑侯夫人長期保存課題研究的原湖南醫學院院長、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教授王鵬程先生和他的合作者曾嘉明副教授肯定地說:保存一二百年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是當年周恩來總理交辦的任務。
1974年初,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建議,決定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大院內建造一座“地宮”。最初的設計完全按照原墓的樣子。建成後是一座四層的房子,其中二層在地下,二層在地上。工程曆時半年,最底層是用白磚砌成的,室內一端放置著一座透明的棺材,棺內放著“軑侯夫人”,用福爾馬林藥水浸泡著。另一端收著解剖取出的內髒器官。人們通過第二層的兩個長2米,寬1.5米的窗口,可觀看軑侯夫人的全貌。
王鵬程教授說,軑侯夫人需保存在密封、防腐、低溫恒溫、隔絕有害光照、不移動等5個基本條件下,由於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要防止一切氧化過程。
不久,一座古樸奇特的城池——“仿古漢城”將在馬王堆原址建起。
1992年8月15日,中港五方聯合投資3億元建造占地360畝的“仿古漢城”項目簽字儀式在長沙舉行。當時省長陳邦柱特地出席了簽字儀式。整個開發項目包括漢城城建、漢墓展覽、仿古宅地以及漢墓中醫藥、絲織品、工藝品研製中心等10個部分。
1992年10月,投資額為6000萬元的第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工程竣工後,軑侯夫人將遷回這裏。
據悉,城池建造完成後,參觀的人們將用人民幣兌換成西漢古錢幣後方可進城。城內先生、小姐一律著西漢古裝接待遊客。
曆史景象將有機會再度重現。
馬王堆漢墓在國內外已聞名遐邇。在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意大利、日本、泰國和我國的台灣、香港等地,都有一批研究人員在孜孜不倦地係統整理研究,先後發表論文和專著有上千篇(部),有的論文和專著已經成為海外漢學研究的必修教材。
馬王堆漢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光榮使者和媒介。已經先後去了香港、日本、美國和法國等地展出,參觀人數累計超過70萬人次。
在日本,許多日本人攜帶家眷,排著長隊,在萬國博覽會緩緩移動,為的是一睹馬王堆漢墓的風采。
所展珍品在韓國、新加坡、泰國以及台北等地的展出,也受到了當地人們的歡迎。
漢學家們說,他們每天在“自說自話”,即自己和自己說話,這是馬王堆研究中一個很具體的課題。他們都將持久地努力下去,因為破譯謎題要比發現謎題更難。
馬王堆漢墓是人類文明的巨大財富,它不僅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