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南越王墓發現發掘紀實(1)(1 / 3)

墓主是哪一代南越王

南越國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廣東、海南、廣西三省區和越南的北部,都城是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古番禺城,即今天的廣州城。它的創建者趙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

秦朝滅亡後,劉邦、項羽逐鹿中原,時局一片混亂。公元前204年,在發兵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後,趙佗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自趙佗起,共經曆5世93年。其間與西漢政府和和打打,直到公元前110年被漢武帝的南征大軍剿滅。

文獻記載,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在位長達67年之久;第二代王趙眜(趙胡)是趙佗的次孫,在位十餘年病死;第三代王趙嬰齊是趙眜的兒子,在位隻有八九年;第四代王嬰齊之子趙興,即位不久即被丞相呂嘉殺害;第五代王也是嬰齊的兒子,名趙建德,是亡國之主,也是被殺身亡。趙興、趙建德在位時間合起來前後隻有3年,又都是被殺死的,可以肯定沒有建造與其身份相等的大型陵墓。所以南越王陵應該有三座即趙佗墓、趙眜(趙胡)墓、趙嬰齊墓。

南越王墓發掘現場

南越王墓的發掘資料發表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墓主是誰?成為爭論的一個焦點,發掘者認為,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趙佗之孫——趙眜(即文獻記載的趙胡),根據有如下幾點:第一,墓內出土了一些文字資料,如“文帝行璽”金印、“文帝九年樂府工造”青銅勾鑃銘文、“帝印”玉印、“帝印”封泥、“趙眜”玉印、“眜”字封泥等,充分說明墓主是曾經稱帝——文帝的某代南越王,名趙眜;第二,《史記》、《漢書》中的《南越(粵)列傳》記載,南越國自趙佗起,共經曆了5世93年。又記載,第三代王趙嬰齊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璽”,說明文帝是第一代南越王(自稱武帝)的直接繼承者,亦即第二代王(自稱文帝)。由以上兩點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自稱南越文帝的趙眜;第三,文獻記載第二代王名胡,非名眜,其原因或是史書在傳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或是一人二名(一越名、一漢名),或出自名、字、號的不同,或屬於音義通假;第四,墓中出土的2枚“泰子”印(一玉印,一金印)應是曾為太子,又沒當上南越王就死去的趙佗之子、趙眜之父生前的印章,由趙嬰齊放入墓中;第五,趙眜非趙佗之子,應是趙佗之孫,且不是長孫,是次孫中的一個。

經過發掘者的詳細考證,墓主約死於公元前122年左右,下葬時間當在死後不久。

文獻記載,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在位長達67年之久;第二代王趙眜(趙胡)是趙佗的次孫,在位十餘年病死,葬於象崗,其陵墓已經發掘;第三代王趙嬰齊是趙眜的兒子,在位隻有八九年;第四代王是嬰齊之子趙興,即位不久即被丞相呂嘉所殺。嬰齊還有一子,名趙建德,是亡國之主,也是被殺身亡。南越國四主和五主在位時間合起來前後隻有3年,又都是被殺死的,可以肯定沒有建造與其身份相符的大型陵墓。如此來看,南越國五主就隻剩下一主趙佗和三主趙嬰齊的陵墓沒有找到。

南越王墓墓室

文獻記載,三主嬰齊的陵墓已被孫權派往嶺南的士卒盜掘。1983年5月,也就是發現象崗大墓的前一個月,廣州市考古隊在西村車輛段宿舍工地清理了一座大型木槨墓,墓坑長13米,寬6米,全部填河沙。這座墓是廣州所見南越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座木槨墓。可惜墓室被嚴重盜掘,除兩件小陶器外,連破陶片也沒剩下一塊。在發掘中,考古隊員於盜洞內發現了玉舞人、玉璧、玉璜、玉劍飾等精美玉器若幹件,應是盜墓者慌忙之中遺落下來的。這幾件玉器不管是玉質還是雕琢工藝都不在象崗漢墓出土玉器之下。過去廣州發掘過一些南越國時期的大墓,但從未出土過如此精美的玉佩飾。另外,墓中出土的玉劍飾,表明墓主應是男性(隨葬有劍)。總之從墓的規模、出土玉器的精美程度、墓主是男性、早期被盜掘一空等方麵來看,此墓可能就是三主趙嬰齊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