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行璽”金印的大小尺寸與帝印和諸侯王印也不一樣。前述“皇帝信璽”封泥和“皇後之璽”玉印,邊長都是2.8厘米,約合漢製“方寸二”,“諸侯王、外藩首領印邊長2.2~2.4厘米,約合漢製“方寸”,而“文帝行璽”金印邊長3.1厘米×3厘米,比帝印和諸侯王印要大得多。隻有“朔寧王太後璽”邊長3.3厘米,與南越王印基本相同。據研究,此璽是東漢初公孫述割據四川時封隗囂之母的金印,公孫述和南越王同是地方割政權,在用印上都有意逾越漢朝製度。
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璽”金印
綜上所述,“文帝行璽”金印是南越國自鑄的實用官印,它既不同於文獻記載中的帝印,又不同於發掘出土的諸侯王、外藩首領印。它是迄今發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也是西漢最大的一枚金印。獨一無二的“文帝行璽”金印,放射著異樣的光輝。
(2)“泰子”金印
出於主棺室墓主玉衣腰部。方形,龜鈕,印台長2.6厘米,寬2.4厘米,通鈕高1.5厘米,含金量98%強,重74.7克。印文陰刻小篆“泰子”二字,有邊框和豎界。印係鑄製,又經局部鑿刻而成。印麵光平如鏡,鑄製工藝比“文帝行璽”印更為精致。在傳世璽印中沒有印文作“泰子”的印章,此次出土係首次發現。據研究,泰子即是太子。墓主趙眜係第一代南越王趙佗之孫,不應封稱太子,所以推測這枚“泰子”印應是趙佗之子,趙眜之父的遺物。這位當年的太子竟活不過他的父親,未及嗣位就死了,將“泰子”印留給了他的兒子趙眜。眜死,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將它們(另有一枚玉質“泰子”印)一起放入墓中。
(3)“右夫人璽”金印
出於東側室。印麵方形,邊長2.15厘米,通高1.5厘米,重65克。龜鈕,腹中空用於係綬。鑄製。陰刻篆文“右夫人璽”,有邊欄和十字界格。字體較“文帝行璽”與“泰子”自由,刻工仍不失為古代印章中的精品。
東側室除出有“右夫人璽”金印外,還出土了其他三枚龜鈕鎏金銅印,印文分別為“左夫人印”、“泰夫人印”和“部夫人印”。四印分屬四位為南越王殉葬的女人。
(4)金帶鉤
出於西耳室。通高1.9厘米,重29.3克。鉤體為一長喙雁形,作回頭顧盼狀,長喙突出體外,雙翅合斂,眼睛以細線刻劃,十分逼真。圓柱形鈕柱的末端作成凹槽,圓形薄餅狀的鈕扣有凸榫套入鈕柱中,榫頭分叉,使鈕扣可隨意轉動而不致脫落,設計頗具匠心。
(5)金花泡
西耳室、主棺室和東側室都有出土。半圓球形,直徑僅1.1厘米,泡壁極薄。由金箔片壓製成形。球正麵正中飾一圓圈紋,外繞心形和點珠紋相間各3個,每個點珠紋由下麵3個小珠上焊接一個小珠組成。球背麵中空,焊接有一根橫梁便於連綴。球正麵上的紋飾都是用金絲和小金珠焊接而成,在20倍顯微鏡下可看到焊接點。如此精細入微的金細工藝,在金銀加工技術尚不發達的西漢(金銀工藝不是中國傳統有代表性的金屬加工工藝)是難以想象的,加之金花泡造型奇特,故推測它們可能是通過貿易由海外輸入南越國的“洋貨”。金花泡原來可能縫綴在絲織物上,起裝飾的作用。
(6)杏形金葉
出於主棺室,共8件,高4.6厘米,寬4.4厘米,重2.22克~2.87克。呈杏形,紋飾為兩個綿羊頭的側麵,螺旋狀的大彎羊角十分突出醒目。紋樣是錘打成的,十分精細。杏形金葉邊緣鑿有小孔,原來係縫綴在絲織物上,蓋於墓主臉部(古稱“瞑目”)。絲織物腐朽後,金葉散落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