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似魚非魚的巨鯨(1 / 1)

鯨是海獸中的重要成員,體形像魚,俗稱鯨魚。宋代羅願所著《爾雅翼》中說:“鯨,海中大魚也。其大橫海吞舟,穴處海底。出穴則水溢,謂之鯨潮。或日出則潮下,入則潮上,其出入有節,故鯨潮有時。”當然潮水的漲落是一種自然現象,並非因鯨的出沒而形成。古代還把鯨看作魚中之王,稱“鳥有鳳,而魚有鯨”。由於鯨胎生哺乳的特點,人們逐漸了解它屬於獸類。由於適應海上生活,鯨的身體結構和習性都發生了很多變化。陸生獸的茁壯四肢在海裏已無用武之地,所以鯨的前肢變成了鰭狀,後肢的用處不大,索性拋棄了,尾部長出一個很大的水平尾鰭,這是它的深海巨鯨主要遊泳器官。獸的毛在抵禦嚴寒,保持體溫上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海裏不僅起不到保溫作用,反而增大遊泳的阻力,所以漸漸消失了,全身光滑裸露,皮下卻長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像全身裹著一層保暖的脂肪被一樣,保持著鯨的恒定體溫。它們遨遊萬裏海疆,深潛千米水底,出沒自如,從近海到遠洋,從溫帶、熱帶到兩極海區,到處都有鯨的蹤影。鯨的鼻孔長在頭頂上,出水呼吸最方便,所以透過萬裏煙波,常見鯨群出沒之處,它們出水換氣時噴出一股股白色霧柱,高達幾米至十餘米,宛如大海中的噴泉。

鯨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80餘種,我國海域有30多種。一般都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須鯨,共11種;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齒鯨,共70多種。鯨的體長從1米到30多米。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頭都很大,最小的種體長也大於6米。如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190噸,相當於33頭大象或300多頭黃牛的體重。它的一條舌頭就有4噸重,它的力氣也無比巨大,有1250千瓦,能拽行588千瓦的機動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曾出現過的最大動物。這是海的恩惠,隻有在海裏才能長得這麼大。一是食物豐富。藍鯨雖體軀巨大,卻以小得和它無法相比的磷蝦為食。這種蝦數量多,容易捕,養得起這些大肚子漢。二是水的浮力大,支撐著藍鯨的巨大體軀。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體重5噸左右,若非洲象的體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撐不住了,所以不能長得太大。但在海裏卻不然,動物基本上處於失重狀態,再大也能浮得起來。但也不能無限增大,超過一定限度,心髒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滿足需要了。

深海巨鯨碩大無比的藍鯨從大小上堪稱“獸中之王”。長須鯨也不算小,長可達27米,重95噸。能歌善舞、鰭肢特別長的座頭鯨長有18米,重65噸。體短身胖、棲身北極海域的北極露脊鯨長18米多,重可達114噸。嬉遊近岸的灰鯨也長15米,重16噸;小須鯨雖屬強中之末,體長也達10米多,重約5噸。這都是些重要的獵捕對象,經濟價值很高。

須鯨多以磷蝦等浮遊動物為食。為了能吃飽肚子,它們的口裏長出了特殊的須,用以從大量海水中過濾食物,這是哺乳動物中最奇特的適應之一。須在上齶兩側排成兩列,每一列有須300~400枚,每一枚須成三角形板狀,也稱須板。須板上端寬,下端尖,外緣平滑,內緣長滿像頭發一樣的須毛,板的方向與頭的方向相垂直。從頭的側麵看,須板像梳頭的梳子那樣排列整齊,相鄰兩須板間的距離為05~13厘米。捕食時,須鯨張開巨口,將磷蝦和海水一起吞入口內,然後口一閉,水從須板間濾出,食物就被過濾在須上,再下咽入肚。座頭鯨捕食方法更為巧妙,先在水下朝上發射一串串氣泡,在水麵形成一個很大的圓圈,氣泡就像氣槍一樣使磷蝦受驚而向圓圈中心集中,接著座頭鯨便張著口從圈中心浮出吞而食之。鯨的口是很大的,尤以露脊鯨為甚,其頭長占18米體長的1/3,口有6米長,須板長4米多,口一張,十幾個成年人可以從容出入,稱其“吞舟之魚”實在不為過分。由於口大,取食的效率很高,每頭露脊鯨每天要吃3~4噸磷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