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鯨在每年夏季都到兩極海域索餌覓食,冬季則洄遊到暖海產仔。由於南北半球季節不同,兩半球鯨的洄遊步調也不一致。灰鯨是須鯨中洄遊距離最遠的一種,又因其多近岸而行,所以也是人們觀察得較多的一種鯨。
灰鯨
每年晚春,當白令海和北極海域冰消雪融,日照漸長時,灰鯨紛至遝來,迫不及待地潛入淺水海底,搜捕稱作端足類的節肢動物吃。灰鯨和其他須鯨不同,主要是以底棲生物為食。它沿著海底側身而遊,頭來回擺動,將底棲生物攪起來再吞而食之。所以它的須是須鯨中最短的一種,而且口一側的須因捕食磨損總是比另一側的短。在此期間,灰鯨抓緊時機,日夜忙碌捕食,每天吃1噸多食物,飽食終日,逐漸長得膘肥體壯。但好景不長,到了9月,浮冰侵來,索餌場被隔斷,加上孕鯨臨產,它們便開始了行程6000多千米的南下洄遊。它們沿著北美海岸行進,浩浩蕩蕩,前呼後擁,途中時而抬頭探望,時而騰空雀躍,日夜兼程達3個多月,平均日行185千米,最後到達溫暖的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的潟湖之中。不久孕鯨產仔,一條條5米長、1噸重的小灰鯨相繼問世。以後的兩個月裏,母鯨精心地喂養著小灰鯨。雌鯨的乳腺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裏。喂奶時側過身來,小灰鯨叼到乳頭後,母鯨靠乳腺的特殊肌肉收縮,將含脂量高達50%的乳汁擠到小灰鯨口裏。
灰鯨孕期長達13個月之久,至早春小灰鯨長到6~8米長,每天增重100千克,已有足夠的能力和母鯨一起洄遊。於是帶仔的母鯨和受孕的雌鯨,又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北上索餌場的洄遊。
鯨的周身都是寶。皮可以製革,用鯨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質地柔軟,花紋美觀,不亞於牛皮。鯨的皮下脂肪層很厚,可達十幾至幾十厘米,可以煉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一頭藍鯨可產油30多噸,相當於1700頭豬或8000隻羊的脂肪總量。鯨肉可食,味道很美,無論煮、燉、燒、烤皆可。鯨的骨骼、內髒可作藥用或製肥。一頭巨鯨稱得上價值連城。所以世界上不少國家如日本、挪威等國競相獵捕,使不少鯨瀕於滅絕,國際捕鯨委員會不得不決定停止商業捕鯨。